“示議縣官租稅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示議縣官租稅足”全詩
翁攜鎌索嫗攜箕,自向薄田收黍稷。
靜夜偷舂辟債家,比明門外已如麻。
筋疲力弊不入腹,示議縣官租稅足。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道傍田家》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道傍田家》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司馬光。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道旁的農家,老翁和老嫗都已經年邁,他們的房屋破敗蕭條,沒有后代繼承。老翁拿著鐮刀,老嫗拿著箕筐,自己親自耕種著那片貧瘠的田地,收割著黍稷(即小麥和谷子)。
在寧靜的夜晚,他們偷偷地舂米,為了償還債務。與此同時,門外的明亮已經被繁星所掩蓋。他們的身體疲憊不堪,力量已經衰竭,但他們的努力卻無法填飽他們的肚子。這表明他們所示議的縣官征收的租稅已經足夠多了。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農家的艱辛生活,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貧困現象的關注。老翁和老嫗的辛勤勞作和無私奉獻,展現了他們對生活的堅守和對家園的熱愛。詩中的景象和情感使人們對農民的辛苦和社會的不公產生共鳴,引發人們對社會公平和改善農民生活狀況的思考。
中文譯文:
道旁的農家,老翁和老嫗都已經年邁,
他們的房屋破敗蕭條,沒有壯麗的景象。
老翁拿著鐮刀,老嫗拿著箕筐,
自己親自耕種著那片貧瘠的田地,收割著黍稷。
寧靜的夜晚,他們偷偷地舂米,為了償還債務,
與此同時,門外的明亮已經被繁星所掩蓋。
他們的身體疲憊不堪,力量已經衰竭,
但他們的努力卻無法填飽他們的肚子。
這表明他們所示議的縣官征收的租稅已經足夠多了。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農家的艱辛生活,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貧困現象的關注。老翁和老嫗的辛勤勞作和無私奉獻,展現了他們對生活的堅守和對家園的熱愛。詩中的景象和情感使人們對農民的辛苦和社會的不公產生共鳴,引發人們對社會公平和改善農民生活狀況的思考。
“示議縣官租稅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o bàng tián jiā
道傍田家
dào bàng tián jiā wēng yù jù chuí bái, bài wū xiāo tiáo wú zhuàng xī.
道傍田家翁嫗俱垂白,敗屋蕭條無壯息。
wēng xié lián suǒ yù xié jī, zì xiàng bó tián shōu shǔ jì.
翁攜鎌索嫗攜箕,自向薄田收黍稷。
jìng yè tōu chōng pì zhài jiā, bǐ míng mén wài yǐ rú má.
靜夜偷舂辟債家,比明門外已如麻。
jīn pí lì bì bù rù fù, shì yì xiàn guān zū shuì zú.
筋疲力弊不入腹,示議縣官租稅足。
“示議縣官租稅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