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悔浮名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應悔浮名誤”全詩
卻著登山屐,盡焚趨府衣。
溪清魚影亂,竹闇筍芽肥。
應悔浮名誤,空將白發歸。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送李尉以監丞致仁歸閩中》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李尉以監丞致仁歸閩中》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送別李尉,祝愿他能回到福建中部的家鄉,并表達了對浮名虛譽的悔恨和對歸家的向往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行行歌式微,浩吧返荊扉。
卻著登山屐,盡焚趨府衣。
溪清魚影亂,竹闇筍芽肥。
應悔浮名誤,空將白發歸。
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李尉的送別和祝福。詩人用“行行歌式微”來形容李尉的離去,意味著他的身份地位已經不再顯赫,歌聲也逐漸消散。接著,詩人表達了對李尉回到家鄉的期望,希望他能返鄉重回故土。
詩中提到了“登山屐”和“趨府衣”,這是指李尉在離開時穿著樸素的登山鞋和簡單的衣物,暗示他將回歸平凡的生活。而“溪清魚影亂,竹闇筍芽肥”則描繪了家鄉的美景,清澈的溪水中魚兒嬉戲,竹林中新生的筍芽茁壯成長,展現了家鄉的寧靜和生機。
最后兩句“應悔浮名誤,空將白發歸”表達了詩人對浮名虛譽的悔恨之情。詩人認為追逐名利只是一種錯誤,最終只會白白耗費了青春,而真正重要的是回歸家鄉,過上寧靜平凡的生活。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對李尉的送別和對歸家的向往,同時也反思了浮名虛譽的空虛和對平凡生活的珍視。通過描繪家鄉的美景,詩人表達了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真正幸福生活的追求。
“應悔浮名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lǐ wèi yǐ jiān chéng zhì rén guī mǐn zhōng
送李尉以監丞致仁歸閩中
xíng xíng gē shì wēi, hào ba fǎn jīng fēi.
行行歌式微,浩吧返荊扉。
què zhe dēng shān jī, jǐn fén qū fǔ yī.
卻著登山屐,盡焚趨府衣。
xī qīng yú yǐng luàn, zhú àn sǔn yá féi.
溪清魚影亂,竹闇筍芽肥。
yīng huǐ fú míng wù, kōng jiāng bái fà guī.
應悔浮名誤,空將白發歸。
“應悔浮名誤”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