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枌榆近故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枌榆近故鄉”全詩
封略依滄海,枌榆近故鄉。
秦碑苔蝕字,鄅稻日翻芒。
國吏遙應識,當年丞相郎。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送王校理守瑯琊》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王校理守瑯琊》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金門倦鳴玉,
千騎出東方。
封略依滄海,
枌榆近故鄉。
秦碑苔蝕字,
鄅稻日翻芒。
國吏遙應識,
當年丞相郎。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司馬光送別王校理出任瑯琊守的情景。詩中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歷史遺跡,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賞析:
首句“金門倦鳴玉”,描繪了金門疲倦地敲擊著玉石的聲音,意味著王校理即將離開。接著,“千騎出東方”,形象地描繪了王校理離開東方的壯麗場景。
下一句“封略依滄海”,表達了瑯琊的地理位置,位于滄海之畔。而“枌榆近故鄉”,則表達了瑯琊離司馬光的故鄉很近,增加了離別的傷感。
接下來的兩句“秦碑苔蝕字,鄅稻日翻芒”,描繪了歷史遺跡的景象。秦碑上的字已經被苔蘚侵蝕,而鄅稻則在陽光下搖曳生姿,象征著歷史的變遷和生命的延續。
最后兩句“國吏遙應識,當年丞相郎”,表達了司馬光對王校理的贊賞和祝福。他相信王校理將成為一位優秀的官員,就像當年的丞相郎一樣。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歷史遺跡,表達了離別的情感和對友人的祝福。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故鄉和歷史的深厚感情。
“枌榆近故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áng xiào lǐ shǒu láng yá
送王校理守瑯琊
jīn mén juàn míng yù, qiān qí chū dōng fāng.
金門倦鳴玉,千騎出東方。
fēng lüè yī cāng hǎi, fén yú jìn gù xiāng.
封略依滄海,枌榆近故鄉。
qín bēi tái shí zì, yǔ dào rì fān máng.
秦碑苔蝕字,鄅稻日翻芒。
guó lì yáo yīng shí, dāng nián chéng xiàng láng.
國吏遙應識,當年丞相郎。
“枌榆近故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