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沒蛩吟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月沒蛩吟砌”全詩
月沒蛩吟砌,露涼人在庭。
隨風疑落燼,過水亂疏星。
學子燈前寢,誰將爾照徑。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南園雜詩六首》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南園雜詩六首·螢》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林塘荒濕地,向晚已飛螢。
月落蛩吟砌,露涼人在庭。
隨風疑落燼,過水亂疏星。
學子燈前寢,誰將爾照徑。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夏夜的景象。在一片荒涼的濕地中,黃昏時分,螢火蟲已經飛舞起來。月亮已經落下,蛩蟲在石砌上吟唱,露水的涼意讓人感到清爽。隨著微風的吹拂,人們會誤以為星星在水面上閃爍,仿佛是落下的余燼。學子們在燈光下入眠,不知道是誰會為這些螢火蟲照亮回家的路。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描繪了夏夜的景色,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夏夜的感受和思考。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自然景物與人的行為相互映襯,增強了詩意的層次感。詩中的林塘荒濕地、飛舞的螢火蟲、月落蛩吟、露水涼意等形象描寫生動而富有感染力。最后兩句表達了學子們在燈光下入眠的場景,以及他們對螢火蟲的好奇和思考,給人以啟發和思考。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自然景物的美感,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月沒蛩吟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yuán zá shī liù shǒu
南園雜詩六首
lín táng huāng shī dì, xiàng xī yǐ fēi yíng.
林塘荒濕地,向夕已飛螢。
yuè méi qióng yín qì, lù liáng rén zài tíng.
月沒蛩吟砌,露涼人在庭。
suí fēng yí luò jìn, guò shuǐ luàn shū xīng.
隨風疑落燼,過水亂疏星。
xué zǐ dēng qián qǐn, shuí jiāng ěr zhào jìng.
學子燈前寢,誰將爾照徑。
“月沒蛩吟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