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要村深故故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云要村深故故低”全詩
霜余煙景自凄迷。
樹嫌川近重重掩,云要村深故故低。
茅蓋屋,稻分畦。
何人今日此幽棲。
十年來往山陽道,只□清溪過馬
分類: 鷓鴣天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鷓鴣天 山陽七圣堂》元好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鷓鴣天 山陽七圣堂》是元代詩人元好問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沙岸縈回入草泥,
霜余煙景自凄迷。
樹嫌川近重重掩,
云要村深故故低。
茅蓋屋,稻分畦。
何人今日此幽棲。
十年來往山陽道,
只□清溪過馬。
中文譯文:
沙岸曲折地蜿蜒入草泥,
霜后的煙景自然而凄迷。
樹木因為河流的靠近而密集遮掩,
云朵因為村莊的深處而低垂。
茅草覆蓋的房屋,稻田分布在田埂之間。
有誰今天在這個幽靜的居所?
十年來一直往返于山陽道路,
只有清澈的溪水可以供馬匹跨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描繪了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場景。河流蜿蜒曲折,沙岸入草泥,給人一種迷離的感覺。霜后的煙景凄迷,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樹木因為河流的靠近而密集遮掩,云朵因為村莊的深處而低垂,展現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秩序。
詩中的茅蓋屋和稻田則展現了人類與自然的融合。詩人問道:“何人今日此幽棲”,表達了對這個幽靜居所的好奇和向往。十年來往返于山陽道路,只有清澈的溪水可以供馬匹跨越,揭示了詩人對自然環境的熟悉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觀和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展現了元好問對自然之美和寧靜生活的向往。讀者在欣賞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寧靜與美麗,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云要村深故故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 gū tiān shān yáng qī shèng táng
鷓鴣天 山陽七圣堂
shā àn yíng huí rù cǎo ní.
沙岸縈回入草泥。
shuāng yú yān jǐng zì qī mí.
霜余煙景自凄迷。
shù xián chuān jìn chóng chóng yǎn, yún yào cūn shēn gù gù dī.
樹嫌川近重重掩,云要村深故故低。
máo gài wū, dào fēn qí.
茅蓋屋,稻分畦。
hé rén jīn rì cǐ yōu qī.
何人今日此幽棲。
shí nián lái wǎng shān yáng dào, zhǐ qīng xī guò mǎ
十年來往山陽道,只□清溪過馬
“云要村深故故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