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既參爐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公既參爐冶”全詩
明朝各相笑,此分不為稀。
公既參爐冶,予將事蕨薇。
悲哀無以報,有涕向風揮。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京洛同逃酒,單袍跨馬歸。
明朝各相笑,此分不為稀。
公既參爐冶,予將事蕨薇。
悲哀無以報,有涕向風揮。
詩意:
這首詩詞是梅堯臣對高平公殂謝的悼念之作,共有三首。首先,詩人描述了京洛(指京城和洛陽)中的人們為了逃避戰亂而紛紛離去,而高平公卻獨自穿著單薄的袍子,騎馬回歸故鄉。明朝的官員們互相嘲笑高平公的歸鄉,但這樣的離別并不罕見。接著,詩人提到高平公曾經在爐冶之事上給予了自己幫助,而他將要從事的事業卻如同蕨薇一般微不足道。最后,詩人表示自己對高平公的離世感到悲痛,卻無法以任何方式來表達,只能流下眼淚,在風中揮灑。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凄美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高平公逝世的哀思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詩人通過對高平公的離世和自身處境的對比,展現了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無情沖擊。詩中的描述細膩而含蓄,通過對細節的描繪,讓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悲傷和無奈。
詩中的"京洛同逃酒"表明了當時戰亂時期人們的逃避和離散情景,而高平公選擇了回歸故鄉,這種堅守和歸屬感在動蕩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明朝各相的嘲笑則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對于離別和變故的麻木和習以為常。最后,詩人借助高平公對自己的幫助,表達了自己微不足道的事業和對高平公的無盡感激之情。
整首詩以悲涼的筆調,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時光和人事的無奈和悲傷,同時也透露出對逝者的懷念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這種以個人情感為主線,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來抒發內心感受的手法,是宋代詩詞的典型特征,也是梅堯臣的創作風格。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高平公的離世和自身處境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充滿變遷和離別的時代的思考和悲傷,展現了悼念之情和對過去的懷念之情,同時也抒發了個人對時代變遷的感慨和對逝去友人的哀思之情。
“公既參爐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gāo píng gōng cú xiè shù āi gǎn jiù yǐ zhù wǎn gē sān shǒu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三首
jīng luò tóng táo jiǔ, dān páo kuà mǎ guī.
京洛同逃酒,單袍跨馬歸。
míng cháo gè xiāng xiào, cǐ fēn bù wéi xī.
明朝各相笑,此分不為稀。
gōng jì cān lú yě, yǔ jiāng shì jué wēi.
公既參爐冶,予將事蕨薇。
bēi āi wú yǐ bào, yǒu tì xiàng fēng huī.
悲哀無以報,有涕向風揮。
“公既參爐冶”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