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如草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死不如草萊”全詩
始欲以威服,竟亦慚懷來。
徒令出塞師,萬里求龍媒。
未弭後世患,玉顏困黃埃。
丹青不足恨,謀慮少徘徊。
月如漢宮見,心向胡地摧。
在昔李少卿,聽笳動悲哀。
壯土尚如此,蛾眉安得開。
情語既不通,豈止腸九回。
初冬誠難保,死不如草萊。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依韻和原甫昭君辭》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依韻和原甫昭君辭》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武帝常勒兵,北登單于臺。
始欲以威服,竟亦慚懷來。
徒令出塞師,萬里求龍媒。
未弭后世患,玉顏困黃埃。
丹青不足恨,謀慮少徘徊。
月如漢宮見,心向胡地摧。
在昔李少卿,聽笳動悲哀。
壯土尚如此,蛾眉安得開。
情語既不通,豈止腸九回。
初冬誠難保,死不如草萊。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悲壯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戰爭和動蕩時期的憂慮和感傷之情。詩中武帝常常調兵遣將,北上登上單于臺,本意是要以武力征服敵人,但最終卻感到自己的心情也變得沉重和無奈。他派遣出塞的軍隊,穿越萬里尋找戰爭的媒介,但依然無法平息后世的痛苦,美麗的面容也被黃塵困擾。丹青畫筆無法盡情表達作者的憂愁,計劃和思慮也少有成效。明亮的月亮如同漢宮的燈光,卻讓人心生向往,向往胡地的遼闊之美。在古代,李白也曾在胡地傾聽過悲傷哀怨的笳聲。然而,即使如此壯麗的土地,美麗的胡女卻無法敞開眉目。彼此之間的情感無法溝通,甚至傷害得如同腸子反復折回。初冬的時刻難以保持平安,作者認為死亡還不如像一片落葉一樣安詳。
賞析:
這首詩詞以悲壯的筆調描繪了作者對戰爭和時代動蕩的憂慮和憂傷之情。通過描述武帝調兵遣將的場景,表達了對戰爭所帶來的痛苦和后世的困擾的思考。詩中的意象運用巧妙,黃塵困擾美麗的面容,月亮的明亮與漢宮的光景形成鮮明對比,胡地的遼闊之美引起了作者的向往之情。最后,作者以草萊來比喻死亡,表達了對生命的消逝和對安詳的渴望。整首詩詞通過對戰爭和時代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和平與安寧的渴望,以及對戰爭傷害的深刻認識。同時,詩中抒發的對情感溝通的困擾和對生死的思考,也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死不如草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yùn hé yuán fǔ zhāo jūn cí
依韻和原甫昭君辭
wǔ dì cháng lè bīng, běi dēng chán yú tái.
武帝常勒兵,北登單于臺。
shǐ yù yǐ wēi fú, jìng yì cán huái lái.
始欲以威服,竟亦慚懷來。
tú lìng chū sài shī, wàn lǐ qiú lóng méi.
徒令出塞師,萬里求龍媒。
wèi mǐ hòu shì huàn, yù yán kùn huáng āi.
未弭後世患,玉顏困黃埃。
dān qīng bù zú hèn, móu lǜ shǎo pái huái.
丹青不足恨,謀慮少徘徊。
yuè rú hàn gōng jiàn, xīn xiàng hú dì cuī.
月如漢宮見,心向胡地摧。
zài xī lǐ shǎo qīng, tīng jiā dòng bēi āi.
在昔李少卿,聽笳動悲哀。
zhuàng tǔ shàng rú cǐ, é méi ān dé kāi.
壯土尚如此,蛾眉安得開。
qíng yǔ jì bù tōng, qǐ zhǐ cháng jiǔ huí.
情語既不通,豈止腸九回。
chū dōng chéng nán bǎo, sǐ bù rú cǎo lái.
初冬誠難保,死不如草萊。
“死不如草萊”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