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酸不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青梅酸不嫌”全詩
紫蕨老堪食,青梅酸不嫌。
野蜂時入座,巖鳥或窺檐。
薄暮未能去,前溪月似鎌。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與諸弟及李少府訪廣教文鑒師》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與諸弟及李少府訪廣教文鑒師》
山僧邀我輩,
置酒比陶潛。
紫蕨老堪食,
青梅酸不嫌。
野蜂時入座,
巖鳥或窺檐。
薄暮未能去,
前溪月似鎌。
中文譯文:
山中的僧人邀請我們,
擺酒比擬古代的陶淵明。
紫色的蕨菜雖然老了卻可食用,
青梅酸澀也不嫌棄。
野蜂有時會飛入座位,
巖石上的鳥兒偶爾窺視屋檐。
天將黃昏,我們還未離去,
前面的小溪上的月亮像一把彎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梅堯臣的作品,描繪了作者與諸弟和李少府一起拜訪廣教文鑒師的情景。整首詩以自然景物和寺廟為背景,展現了山中的寧靜和與自然的親近。
首先,詩人使用了陶淵明作為比擬,表達了他們置酒歡聚的歡樂和悠閑的心態。陶淵明是中國古代文學中著名的隱士和詩人,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背景,表達了對自然和寧靜生活的向往。通過與陶淵明相比,詩人展現了他們在山中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心境。
其次,詩中出現了紫蕨和青梅,這兩種自然的象征物使詩人表達了對自然的喜愛和對樸素生活的追求。紫蕨雖然老了,但仍然可食,表現了詩人對于歲月變遷的接納和珍惜;青梅的酸澀則象征了生活的苦辣,但詩人并不嫌棄,顯示出他對簡樸生活的熱愛。
在第三和第四句中,詩人描繪了自然界的景象。野蜂時不時會飛到他們的座位上,巖石上的鳥兒也偶爾窺視屋檐,這些細節增加了詩詞的自然氛圍,并使讀者感受到山中的寧靜和與自然的親近。
最后兩句詩描述了黃昏時分的景象,前溪上的月亮像一把彎刀。這里的月亮象征著變化和離別,暗示了詩人不舍離去的心情,同時也表達了歲月流轉、時光荏苒的主題。
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和意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樸素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時光流轉和離別的思考。它展現了山中的寧靜和與自然的親近,給人一種恬靜、自由的感覺,讓人聯想到詩人們追求內心寧靜和自由的精神境界。
“青梅酸不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zhū dì jí lǐ shào fǔ fǎng guǎng jiào wén jiàn shī
與諸弟及李少府訪廣教文鑒師
shān sēng yāo wǒ bèi, zhì jiǔ bǐ táo qián.
山僧邀我輩,置酒比陶潛。
zǐ jué lǎo kān shí, qīng méi suān bù xián.
紫蕨老堪食,青梅酸不嫌。
yě fēng shí rù zuò, yán niǎo huò kuī yán.
野蜂時入座,巖鳥或窺檐。
bó mù wèi néng qù, qián xī yuè shì lián.
薄暮未能去,前溪月似鎌。
“青梅酸不嫌”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四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