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謝棲息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寄謝棲息人”全詩
豈無鳥獸群,當假風雷吼。
寄謝棲息人,想像真妄有。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獅子巖》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獅子巖》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巖形若狻猊,不能千里走。
豈無鳥獸群,當假風雷吼。
寄謝棲息人,想像真妄有。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獅子巖的景象。獅子巖形狀猶如雄獅,但它無法像真正的獅子那樣遨游于千里之外。然而,盡管它不能真正移動,但它周圍并不缺少鳥獸的群聚,仿佛聽到了它們發出的風聲和雷聲。作者在詩中寄托了自己對那些棲息在獅子巖附近的人們的思念,并且想象著他們與這座巖石的互動,以及對巖石所具有的神奇和威嚴的臆想。
賞析:
這首詩詞以獅子巖為題材,通過對巖石的形象描繪和生動的比喻,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力的謳歌。詩人以獅子巖的形象,表達了一種沉穩、威嚴的氣質,強調了巖石的堅固和不可動搖的特性。盡管巖石無法真正行走,但它周圍卻依然有著豐富的生命活動,鳥獸群聚,仿佛在巖石上回蕩著風雷之聲。
在詩的最后幾句中,作者將自己的思念寄托給了那些棲息在獅子巖附近的人們。他設想了這些人與巖石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對巖石所抱持的敬畏和臆想。這種設想和寄托,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的情感共鳴,以及對人與自然之間聯系的思考。
整首詩詞通過運用形象生動的描寫和比喻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的景物的獨特感悟和想象。它讓讀者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也引發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生命力和想象力的思考。
“寄謝棲息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tán yǐng shī sì míng shí tí shī zi yán
和曇穎師四明十題·獅子巖
yán xíng ruò suān ní, bù néng qiān lǐ zǒu.
巖形若狻猊,不能千里走。
qǐ wú niǎo shòu qún, dāng jiǎ fēng léi hǒu.
豈無鳥獸群,當假風雷吼。
jì xiè qī xī rén, xiǎng xiàng zhēn wàng yǒu.
寄謝棲息人,想像真妄有。
“寄謝棲息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