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魚動鏡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潭魚動鏡中”全詩
弱蔓低侵水,殘芳不隱叢。
浣衣思越婦,折筍擬江童。
薄暮回船處,潭魚動鏡中。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泛舟和持國》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泛舟和持國》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綠源去未窮,夾岸樹蒙蒙。
綠色的水源不斷流淌,河岸上的樹木郁郁蔥蔥。
弱蔓低侵水,殘芳不隱叢。
柔弱的藤蔓低垂入水,殘存的花朵不藏匿于叢林之中。
浣衣思越婦,折筍擬江童。
洗衣的女子思念著遠方的丈夫,采摘竹筍的人仿佛是江邊的孩童。
薄暮回船處,潭魚動鏡中。
黃昏時分回到船邊,湖中的魚兒在水面上泛起漣漪。
這首詩詞以描繪泛舟的景象為主題,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自然景色的美麗和寧靜。詩人以綠源、夾岸樹、弱蔓、殘芳等形象描繪了水邊的景色,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同時,詩中還融入了對家人的思念和對童年的回憶,增添了情感色彩。最后兩句則以薄暮回船和潭魚動鏡的場景作為結束,給人以回歸和平靜的感覺。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自然景色和人情思念,展示了梅堯臣細膩的描寫能力和對生活的感悟。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時,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麗和寧靜,同時也能夠引發對家人和童年回憶的思考。
“潭魚動鏡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àn zhōu hé chí guó
泛舟和持國
lǜ yuán qù wèi qióng, jiā àn shù méng méng.
綠源去未窮,夾岸樹蒙蒙。
ruò màn dī qīn shuǐ, cán fāng bù yǐn cóng.
弱蔓低侵水,殘芳不隱叢。
huàn yī sī yuè fù, zhé sǔn nǐ jiāng tóng.
浣衣思越婦,折筍擬江童。
bó mù huí chuán chù, tán yú dòng jìng zhōng.
薄暮回船處,潭魚動鏡中。
“潭魚動鏡中”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