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波帶日魚鱗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淮波帶日魚鱗紅”全詩
淮波帶日魚鱗紅,岌岌飛上北斗中。
龜山始撞人定鐘,岸草澀澀鳴秋蟲。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使風》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使風》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胯下橋南逆水風,
十幅蒲帆彎若弓。
淮波帶日魚鱗紅,
岌岌飛上北斗中。
龜山始撞人定鐘,
岸草澀澀鳴秋蟲。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景象。詩人騎在橋上,逆水而行,感受著迎面而來的風。他看到了十艘蒲帆,它們像弓彎一樣優美地彎曲著。淮波泛起的波浪在陽光下閃耀著紅色的魚鱗,仿佛在水面上舞動。一只小船飛快地駛向北斗星的方向。接著,龜山的鐘聲響起,仿佛撞擊著人們的心靈,岸邊的草叢中傳來秋蟲的鳴叫聲。
賞析:
這首詩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景。詩人通過描述逆水而行的情景,展現了他對自然的親近和對風的感知。蒲帆彎曲的形狀和淮波上閃耀的紅色魚鱗,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視覺上的愉悅。詩中的北斗星象征著方向和目標,小船飛向北斗星的方向,寓意著詩人追求夢想和追尋理想的精神。最后,龜山的鐘聲和秋蟲的鳴叫,給整個詩詞增添了一絲寧靜和凄美的氛圍,使人們感受到秋天的來臨。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展現了江南水鄉的美景和詩人對自然的感悟。它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情感和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淮波帶日魚鱗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ǐ fēng
使風
kuà xià qiáo nán nì shuǐ fēng, shí fú pú fān wān ruò gōng.
胯下橋南逆水風,十幅蒲帆彎若弓。
huái bō dài rì yú lín hóng, jí jí fēi shàng běi dǒu zhōng.
淮波帶日魚鱗紅,岌岌飛上北斗中。
guī shān shǐ zhuàng rén dìng zhōng, àn cǎo sè sè míng qiū chóng.
龜山始撞人定鐘,岸草澀澀鳴秋蟲。
“淮波帶日魚鱗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