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得菖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薄暮得菖蒲”全詩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樽壺。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晚得菖蒲》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晚得菖蒲》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黃昏時分采摘到菖蒲的情景,并表達了對菖蒲之美的贊美以及對自己無法擺脫塵俗之感慨。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樽壺。
詩詞的意境主要圍繞著晚上采摘到菖蒲這一場景展開。菖蒲是一種花草,它在黃昏時分的美麗勝過整個白天。這里作者通過對菖蒲的描繪,表達了對自然之美的贊嘆和對黃昏時分的喜愛。
然而,詩詞的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無法擺脫塵俗之感的思考。作者說自己無法免俗,三揖向樽壺。這里的“免俗”指的是無法擺脫塵世的瑣事和紛擾,而“三揖向樽壺”則是指向酒杯敬酒,暗示作者在塵世中沉迷于享樂和世俗的生活。
整首詩詞通過對菖蒲的描繪和對自身處境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和對塵世的矛盾感。它既表達了對菖蒲之美的欣賞,又反映了作者對自己無法超脫塵世束縛的無奈之情。這種矛盾感使得詩詞更加豐富和深刻。
“薄暮得菖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ǎn dé chāng pú
晚得菖蒲
bó mù dé chāng pú, yóu shèng jìng rì wú.
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
wǒ yān néng miǎn sú, sān yī xiàng zūn hú.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樽壺。
“薄暮得菖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