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忘形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所以忘形骸”全詩
干戈既日尋,仁義固不競。
天下皆跖徒,寧知圣為圣。
是將萬物齊,不顧千金聘。
所以忘形骸,所以保性命。
安能小仲尼,豈不識世病。
我從魏公來,訪古停烏榜。
聊識賢者心,吁嗟一長詠。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陪淮南轉運魏兵部游濠上莊生臺》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陪淮南轉運魏兵部游濠上莊生臺》是宋代梅堯臣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陪伴淮南轉運魏兵部游濠上莊生臺,
在戰國時期,周公何為守持正道。
戰爭的武器日復一日地尋找,
仁義卻無法競爭。
天下的人都是浮躁的,
誰能知道圣人是真正的圣人。
他將萬物都視為平等,
不顧千金的招攬。
這樣才能忘卻自己的形體,
這樣才能保全性命。
小仲尼怎能明白,
世間的疾苦呢。
我從魏公那里來,
尋訪古代的停泊之地。
只是為了了解賢者的心意,
唉嘆之余,長篇吟詠一番。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周公為引子,表達了對戰爭和人性的思考。詩中提到戰爭的無休止和人們對權力的追逐,與仁義相比,顯得微不足道。詩人認為,真正的圣人應該超越物質的誘惑,將萬物看作平等,不為金錢所動。通過忘卻自我,保全性命,詩人呼喚小仲尼(指孔子)應該認識到世間的病態。最后,詩人表達了對賢者心意的探尋,對古代智慧的向往和思考。
這首詩詞通過對戰爭、人性和智慧的思考,展現了詩人對于和平、仁義和智慧的向往。同時,詩中運用了對比和反問的修辭手法,使詩詞更具表現力和思考性。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引發讀者對于人性和智慧的思考。
“所以忘形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éi huái nán zhuǎn yùn wèi bīng bù yóu háo shàng zhuāng shēng tái
陪淮南轉運魏兵部游濠上莊生臺
zhōu dāng zhàn guó shí, hé wéi shǒu jìng zhèng.
周當戰國時,何為守靜正。
gān gē jì rì xún, rén yì gù bù jìng.
干戈既日尋,仁義固不競。
tiān xià jiē zhí tú, níng zhī shèng wèi shèng.
天下皆跖徒,寧知圣為圣。
shì jiāng wàn wù qí, bù gù qiān jīn pìn.
是將萬物齊,不顧千金聘。
suǒ yǐ wàng xíng hái, suǒ yǐ bǎo xìng mìng.
所以忘形骸,所以保性命。
ān néng xiǎo zhòng ní, qǐ bù shí shì bìng.
安能小仲尼,豈不識世病。
wǒ cóng wèi gōng lái, fǎng gǔ tíng wū bǎng.
我從魏公來,訪古停烏榜。
liáo shí xián zhě xīn, xū jiē yī cháng yǒng.
聊識賢者心,吁嗟一長詠。
“所以忘形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九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