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正烽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地正烽塵”全詩
飄零猶有客,經濟豈無人。
鳥過風生翼,龍歸雨在鱗。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塵。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與劉將軍杜文學晚登西城》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與劉將軍杜文學晚登西城》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木落悲南國,城高見北辰。
飄零猶有客,經濟豈無人。
鳥過風生翼,龍歸雨在鱗。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塵。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思考和對友人的期望。詩人以秋天樹木凋零的景象來象征南國的悲哀,而城樓的高聳則讓北辰星(指北極星)更加清晰可見,暗示著時局動蕩不安。詩人感嘆自己雖然身處飄零之中,但仍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說明即使在困境中,仍有人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追求。詩中提到鳥飛過時展翅飛翔,龍回歸時身上的鱗片濕潤,這些形象象征著希望和重生。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與友人共同努力,迎接天地間的戰亂和動蕩。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友人的期望。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象,詩人將自然景觀與社會現實相結合,抒發了對時局動蕩的感嘆。詩中的鳥和龍的形象象征著希望和力量,給人以勇氣和信心。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與友人共同努力,迎接挑戰和戰亂,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整首詩詞意境深遠,寓意深刻,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天地正烽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liú jiāng jūn dù wén xué wǎn dēng xī chéng
與劉將軍杜文學晚登西城
mù luò bēi nán guó, chéng gāo jiàn běi chén.
木落悲南國,城高見北辰。
piāo líng yóu yǒu kè, jīng jì qǐ wú rén.
飄零猶有客,經濟豈無人。
niǎo guò fēng shēng yì, lóng guī yǔ zài lín.
鳥過風生翼,龍歸雨在鱗。
xiāng qī jù nǔ lì, tiān dì zhèng fēng chén.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塵。
“天地正烽塵”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