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寂寞掩塵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衣冠寂寞掩塵幃”全詩
不能復使桓公怒,莫怪年來祭客稀。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姑蘇雜詠 短簿祠》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姑蘇雜詠 短簿祠》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下馬空林問廟扉,
衣冠寂寞掩塵幃。
不能復使桓公怒,
莫怪年來祭客稀。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廟宇的景象,詩人下馬來到空蕩蕩的林中,詢問廟門是否開啟。廟內的衣冠神像寂寞地被塵幃遮掩著。詩人感嘆自己無法再使桓公(指神像)發怒,也難怪多年來祭拜的人越來越少了。
賞析:
《姑蘇雜詠 短簿祠》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廟宇的凄涼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感慨。詩中的廟宇被描繪得空曠而寂寞,衣冠神像被塵幃遮掩,象征著祭祀的減少和人們對神靈的冷漠。詩人無法再使神像發怒,暗示著人們對神靈的崇敬和信仰的減退。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傳統信仰衰落的思考,給人以深思的啟示。
“衣冠寂寞掩塵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ū sū zá yǒng duǎn bù cí
姑蘇雜詠 短簿祠
xià mǎ kōng lín wèn miào fēi, yì guān jì mò yǎn chén wéi.
下馬空林問廟扉,衣冠寂寞掩塵幃。
bù néng fù shǐ huán gōng nù, mò guài nián lái jì kè xī.
不能復使桓公怒,莫怪年來祭客稀。
“衣冠寂寞掩塵幃”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