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履塵生趺后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舊履塵生趺后席”全詩
十年重到猶為客,半日才閑且訪僧。
舊履塵生趺后席,亂幡風纮供余燈。
高齋對作忘言坐,此事堪憐汝亦能。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與侄常游東庵》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與侄常游東庵》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水樹圍庵綠幾層,
陰中敲戶晝登登。
十年重到猶為客,
半日才閑且訪僧。
舊履塵生趺后席,
亂幡風纮供余燈。
高齋對作忘言坐,
此事堪憐汝亦能。
中文譯文:
綠色的水樹環繞著幾層庵堂,
在陰暗中敲門聲響亮。
十年來重回此地,仍然感覺像是客人,
只有半日的閑暇才能拜訪僧人。
舊鞋上沾滿了塵土,踏在后座上,
亂飄的幡幟隨風搖曳,為我的燈火提供照明。
在高齋里,我坐下來,忘卻了言語,
這件事情值得同情,你也能夠理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高啟重游東庵的情景。東庵是一個僧人修行的地方,被綠色的水樹環繞,給人一種寧靜和清涼的感覺。詩人在陰暗的環境中敲門,顯得格外清脆。他來到這里已經十年了,但仍然感覺自己像是一個陌生人,只有短暫的時間才能與僧人交流。
詩中還描繪了庵堂內的景象,舊鞋上沾滿了塵土,踏在后座上,顯示了詩人長時間的行走和奔波。亂飄的幡幟為詩人的燈火提供了照明,象征著精神的指引和啟迪。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在高齋里靜坐的場景,他忘卻了言語,專注于內心的寧靜和冥想。詩人認為這種境界值得同情,也希望讀者能夠理解他的感受。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景物和表達內心感受,展現了詩人對東庵的向往和對寧靜境界的追求。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時間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思考。
“舊履塵生趺后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zhí cháng yóu dōng ān
與侄常游東庵
shuǐ shù wéi ān lǜ jǐ céng, yīn zhōng qiāo hù zhòu dēng dēng.
水樹圍庵綠幾層,陰中敲戶晝登登。
shí nián zhòng dào yóu wèi kè, bàn rì cái xián qiě fǎng sēng.
十年重到猶為客,半日才閑且訪僧。
jiù lǚ chén shēng fū hòu xí, luàn fān fēng hóng gōng yú dēng.
舊履塵生趺后席,亂幡風纮供余燈。
gāo zhāi duì zuò wàng yán zuò, cǐ shì kān lián rǔ yì néng.
高齋對作忘言坐,此事堪憐汝亦能。
“舊履塵生趺后席”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