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潮人識孟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要潮人識孟軻”全詩
官來瀧吏休相誚,天要潮人識孟軻。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讀史十首 韓子》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讀史十首 韓子》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自古以來,南方的荒地一直有人逃亡過,奸臣多而忠臣少。當官的來了,瀧吏們就停止互相譏諷,因為天意要讓有見識的人認識到孟軻的價值。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述歷史上南方荒地的逃亡現象,以及奸臣和忠臣的對比,表達了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詩人認為,南方荒地的逃亡現象是歷史的常態,而奸臣多而忠臣少則是社會的普遍現象。然而,當有能力的人執政時,社會秩序會得到改善,瀧吏們也會停止互相譏諷。這種變化是天意所導致的,它讓有見識的人認識到孟軻的價值。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歷史上的社會現象,通過對南方荒地逃亡和奸臣忠臣的對比,展現了社會的黑暗和光明。詩人通過描述官員的到來,以及瀧吏們停止互相譏諷,表達了對社會秩序改善的希望和對有見識的人的贊賞。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傳達了詩人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觀察,同時也展示了他對正直和智慧的崇尚。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歷史現象的描繪,以及對社會秩序和人才的思考,展現了詩人對社會的關注和對正義的追求。
“天要潮人識孟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shǐ shí shǒu hán zi
讀史十首 韓子
zì gǔ nán huāng cuàn zhú guò, nìng chén yuán shǎo zhí chén duō.
自古南荒竄逐過,佞臣元少直臣多。
guān lái lóng lì xiū xiāng qiào, tiān yào cháo rén shí mèng kē.
官來瀧吏休相誚,天要潮人識孟軻。
“天要潮人識孟軻”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