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燒赤壁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燒赤壁舟”全詩
未曾御戎服,已報走旃裘。
地拓黃河土,天燒赤壁舟。
奈何投柱斧,不待獻俘囚。
分類:
作者簡介(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大行皇帝挽詩六首》劉克莊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大行皇帝挽詩六首》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劉克莊。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虜哨無寧處,龍顏有隱憂。
未曾御戎服,已報走旃裘。
地拓黃河土,天燒赤壁舟。
奈何投柱斧,不待獻俘囚。
中文譯文:
敵軍的哨聲無處不在,皇帝的神情充滿憂慮。
尚未穿上戰袍,卻已經送別了華麗的衣袍。
開墾黃河的土地,天火焚燒著赤壁的船只。
可惜我投降的斧頭,卻沒有等到獻出俘虜。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皇帝在戰亂中的困境和痛苦。詩中的皇帝面臨著來自敵軍的威脅,他時刻聽到敵軍的哨聲,沒有安寧的地方。皇帝的神情充滿著憂慮,因為他深知自己的處境不妙。
詩中提到了皇帝未曾穿上戰袍,卻已經送別了華麗的衣袍,這表明他還沒有親自上陣參與戰斗,卻已經失去了尊嚴和豪華的生活。這種自愿放棄華美生活的決定,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國家的利益,但也帶來了痛苦和無奈。
詩中還描繪了戰亂的場景。黃河是中原的母親河流,但在這次戰亂中,大地被拓寬,黃河的土地被占據。赤壁是指赤壁之戰,這里用來象征戰爭的殘酷和破壞。天火焚燒著赤壁的船只,暗示戰爭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破壞。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的無奈之情。他說自己投降的斧頭沒有等到機會獻出俘虜,暗示他希望能為國家做出貢獻,但卻沒有被允許。這種無法實現自己意愿的感受,體現了作者對戰亂時期的苦悶和無力感。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皇帝在戰亂中的痛苦和無奈,表達了作者對戰亂的深切憂慮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詩中運用了象征和隱喻的手法,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那個時代的苦難和無奈。
“天燒赤壁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 xíng huáng dì wǎn shī liù shǒu
大行皇帝挽詩六首
lǔ shào wú níng chù, lóng yán yǒu yǐn yōu.
虜哨無寧處,龍顏有隱憂。
wèi zēng yù róng fú, yǐ bào zǒu zhān qiú.
未曾御戎服,已報走旃裘。
dì tà huáng hé tǔ, tiān shāo chì bì zhōu.
地拓黃河土,天燒赤壁舟。
nài hé tóu zhù fǔ, bù dài xiàn fú qiú.
奈何投柱斧,不待獻俘囚。
“天燒赤壁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