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犀豈不賢川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立犀豈不賢川守”全詩
立犀豈不賢川守,鞭石何須役海神。
分類:
作者簡介(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洛陽橋三首》劉克莊 翻譯、賞析和詩意
《洛陽橋三首》是宋代劉克莊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述了嬴(指嬴政,即秦始皇)統治時期的一些事例,表達了對當時政治現實的思考和感慨。
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嬴氏曾驅六合人,
蔡侯只用一州民。
立犀豈不賢川守,
鞭石何須役海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洛陽橋為背景,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提及,暗示了嬴氏(秦始皇)和蔡侯(劉邦,漢高祖)在統治過程中的不同做法。
第一句提到了嬴氏曾經驅趕六合(指天下)的人民,這暗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的嚴酷統治和強制性政策。第二句則提到了蔡侯只用一個州(指秦末時的楚國,劉邦的地盤)的民眾,這表明劉邦重視民眾的力量,注重親民政策。
第三句以立犀為喻,暗指當時劉邦任命賢能之人來擔任州郡的守護者。這里的犀可能指的是犀牛,象征堅強和勇猛。作者認為劉邦能夠明辨賢能,并任用他們來守護州郡,顯示了他的明智和英明。
最后一句以鞭石為喻,暗指當時統治者不需要費盡心思來征服海神(指南海的海洋勢力),因為已經統一了天下。這表達了作者對劉邦成功統一天下的贊許和敬佩。
整首詩詞通過對嬴氏和蔡侯的對比,表達了對當時政治現實的思考和評價。作者贊揚了劉邦的親民政策和明智任用賢能之人的作為,暗示了對秦始皇統治方式的批判。同時,詩中運用了象征手法,通過犀和海神的比喻,凸顯了劉邦的英明和統一天下的偉業。
總而言之,這首詩詞以洛陽橋為背景,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提及,抒發了對當時政治現實的思考和感慨,贊揚了劉邦的統治方式和成就。
“立犀豈不賢川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uò yáng qiáo sān shǒu
洛陽橋三首
yíng shì céng qū liù hé rén, cài hóu zhǐ yòng yī zhōu mín.
嬴氏曾驅六合人,蔡侯只用一州民。
lì xī qǐ bù xián chuān shǒu, biān shí hé xū yì hǎi shén.
立犀豈不賢川守,鞭石何須役海神。
“立犀豈不賢川守”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