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或不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猶或不可”全詩
寺人臨戎,以墓磚為城壁。
)
筑城登登,于以作固。
咨爾寺兮,發郊外冢墓。
死而無知,猶或不可;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
筑城奕奕,于以固敵。
咨爾寺兮,發郊外冢甓。
死而無知,猶或不可。
若其有知,惟上帝是謫。
分類:
作者簡介(顧況)

顧況(約727—約815)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蘇州海鹽橫山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筑城二章》顧況 翻譯、賞析和詩意
筑城登登,于以作固。
咨爾寺兮,發郊外冢墓。
死而無知,猶或不可;
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
筑城奕奕,于以固敵。
咨爾寺兮,發郊外冢甓。
死而無知,猶或不可。
若其有知,惟上帝是謫。
中文譯文:
筑城嶄新,用來鞏固。
聽我說吧,開啟郊野的墳墓。
死而無知,或許也無所謂;
如果真有意識,只有上帝能夠安慰。
筑城敦實,可以抵御敵人。
聽我說吧,開啟郊野的冢墳。
死而無知,或許也無所謂。
如果真有意識,只有上帝能夠放逐。
詩意和賞析:
《筑城二章》是唐代文人顧況的《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中的兩篇之一,這兩章以筑城為主題,表達了在戰亂時期,寺院士人利用墓磚筑城的思考與感慨。
整首詩以筑城為線索,通過對寺人筑城行為的描述,表達了一種無奈與無可奈何的情感。詩中描繪了城墻的嶄新與堅固,表明了寺人們為了固守而拼盡全力的決心和勇氣。
詩中反復提到死后無知的境況,以及若有知覺,只有上帝能夠給予安慰或放逐,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無常和死亡的無法逃避的思考。墓墓、冢墳則象征著死亡與終結,與城墻形成對比,突顯了人生的矛盾與無常。作者通過對寺人們的筑城行為的描寫,表達了對生命的無奈和對歷史的思考。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詞語和平仄韻律,表現了顧況對于人生命運的思考和對歷史滄桑的感慨。反應了唐代時期人們在戰亂中的生存狀態,傳達出一種無奈與悲涼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折射出唐代社會的動蕩和人們的無助與無奈。
“猶或不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ng gǔ zhī shén bǔ wáng xùn chuán shí sān zhāng zhù chéng èr zhāng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筑城二章
zhù chéng, cì lín róng yě.
(筑城,刺臨戎也。
sì rén lín róng, yǐ mù zhuān wèi chéng bì.
寺人臨戎,以墓磚為城壁。
)
zhù chéng dēng dēng, yú yǐ zuò gù.
筑城登登,于以作固。
zī ěr sì xī, fā jiāo wài zhǒng mù.
咨爾寺兮,發郊外冢墓。
sǐ ér wú zhī, yóu huò bù kě ruò qí yǒu zhī, wéi shàng dì shì sù.
死而無知,猶或不可;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
zhù chéng yì yì, yú yǐ gù dí.
筑城奕奕,于以固敵。
zī ěr sì xī, fā jiāo wài zhǒng pì.
咨爾寺兮,發郊外冢甓。
sǐ ér wú zhī, yóu huò bù kě.
死而無知,猶或不可。
ruò qí yǒu zhī, wéi shàng dì shì zhé.
若其有知,惟上帝是謫。
“猶或不可”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