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收亦舉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宣收亦舉幡”全詩
向令無太學,安得有何蕃。
分類:
作者簡介(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雜詠一百首》劉克莊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劉克莊創作的《雜詠一百首·何蕃》。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雜詠一百首·何蕃》
城去曾聯疏,
宣收亦舉幡。
向令無太學,
安得有何蕃。
中文譯文:
曾經為城池起義聯疏,
也曾為宣慰使舉起幡旗。
向著令官卻沒有太學的榮光,
何以能夠有何蕃的才華。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對比的方式展現了不同命運的人們的差異。詩中的何蕃是一個富有才華的人,但卻沒有得到太學的認可和榮耀。相比之下,城池的起義者和宣慰使雖然沒有何蕃那樣的才華,卻因為他們的行動而獲得了特殊的地位和稱號。
詩中的"城去曾聯疏"指的是城池起義者,他們為了抗爭而聯合上書疏通。"宣收亦舉幡"指的是宣慰使,他們為了表示官方的姿態舉起幡旗。這兩句描述了他們的行動和成就,暗示他們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聲望。
然而,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劉克莊對何蕃的思念和惋惜。何蕃雖然有才華,但因為沒有太學的認可,無法得到與城池起義者和宣慰使相當的地位和機會。作者通過這種對比,傳達了對人才被埋沒的悲憤之情。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通過對比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同時展示了對被邊緣化的人才的關注和懷念。它呈現了宋代社會中人才被束縛和忽視的現實,具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意味,同時也是對人才的贊美和呼吁。
“宣收亦舉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yǒng yī bǎi shǒu
雜詠一百首
chéng qù céng lián shū, xuān shōu yì jǔ fān.
城去曾聯疏,宣收亦舉幡。
xiàng lìng wú tài xué, ān dé yǒu hé fān.
向令無太學,安得有何蕃。
“宣收亦舉幡”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