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少年無所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路旁少年無所語”全詩
居者不出行者止,午市不合入空衢。
道中獨行乃誰子,餓者負席緣門呼。
高堂食飲豈無棄,愿從犬彘求其余。
耳聞門開身就拜,拜伏不起呼群奴。
喉乾無聲哭無淚,引杖去此他何如。
路旁少年無所語,歸視紙上還長吁。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餓者行》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餓者行》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王令。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雨雪不停,泥濘的路迂回曲折,
馬匹倒伏在地上,行人無處可去。
居住者不出門,行人停步不前,
午時的市集空無一人。
孤身行走在路上的人是誰的子弟,
饑餓的人背著席子沿著門扉呼喊。
高大的宅院里有食物和飲品,卻沒有被丟棄,
愿意與狗和豬一同爭奪它們的殘羹剩飯。
耳聞門開,立刻跪拜,
跪拜下去再也無法起身,只能呼叫奴仆。
喉嚨干涸無聲,無淚可哭,
拄著拐杖離開這里,他去向何方?
路旁的年輕人無話可說,
回望紙上的文字,長嘆一聲。
詩意:
《餓者行》通過描繪一個饑餓的行人在惡劣的天氣和困境中的艱辛生活,抒發了作者對社會不公和人道主義關懷的思考。詩中揭示了冷漠的現實和人們的苦難,同時也傳遞了對生活的無望和對人性的深思。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描繪了一個貧困、饑餓的行人在雨雪交加的環境中的艱難經歷。詩中以雨雪不止、泥濘的路、馬匹倒伏等描寫方式,生動地展現了惡劣的天氣和艱難的行進條件。作者通過對居住者不出門、行人停步不前、午時市集空無人等現象的描述,暗示了社會中存在的冷漠和對困苦者的漠視。
詩中的行人饑餓而無助,背著席子呼喊,希望能得到一點食物。他愿意與狗和豬一同爭奪殘羹剩飯,這反映了他對溫飽的渴望和對尊嚴的放棄。作者通過這種對行人的描寫,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貧困現象的批判,呼喚人們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和援助。
在詩的最后,作者描述了行人的絕望和無助,他無力呼喊,無淚可哭,只能拄著拐杖離開,不知歸去何方。詩中的年輕人無話可說,回望紙上的文字,長嘆一聲,這句表達了對行人遭遇的同情和對社會現狀的無奈。
整首詩詞通過生動的描寫和深刻的思考,呈現了一個貧困行人的苦難經歷和社會的冷漠現象,通過對人道主義關懷和社會問題的表達,引發讀者對社會的思考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
“路旁少年無所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è zhě xíng
餓者行
yǔ xuě bù zhǐ ní lù yū, mǎ dǎo fú dì rén xià wú.
雨雪不止泥路迂,馬倒伏地人下無。
jū zhě bù chū xíng zhě zhǐ, wǔ shì bù hé rù kōng qú.
居者不出行者止,午市不合入空衢。
dào zhōng dú xíng nǎi shuí zi, è zhě fù xí yuán mén hū.
道中獨行乃誰子,餓者負席緣門呼。
gāo táng shí yǐn qǐ wú qì, yuàn cóng quǎn zhì qiú qí yú.
高堂食飲豈無棄,愿從犬彘求其余。
ěr wén mén kāi shēn jiù bài, bài fú bù qǐ hū qún nú.
耳聞門開身就拜,拜伏不起呼群奴。
hóu gān wú shēng kū wú lèi, yǐn zhàng qù cǐ tā hé rú.
喉乾無聲哭無淚,引杖去此他何如。
lù páng shào nián wú suǒ yǔ, guī shì zhǐ shàng hái cháng xū.
路旁少年無所語,歸視紙上還長吁。
“路旁少年無所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