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成欲誰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詩成欲誰和”全詩
西山避之逃,東山開為門。
木石所不捍,土沙固隨奔。
東西兩隨海,勢已無完坤。
如何中流居,獨遏萬里渾。
坤維賴系得,地靈煩窺捫。
不然已飄泊,兩分不相存。
禹力所不除,天意固可論。
余欲沉九淵,下視萬古根。
畏強激常情,中立愛此墩。
詩成欲誰和,感慨心徒煩。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金山》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金山》是宋代詩人王令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長江從天來,意欲以地分。
西山避之逃,東山開為門。
木石所不捍,土沙固隨奔。
東西兩隨海,勢已無完坤。
如何中流居,獨遏萬里渾。
坤維賴系得,地靈煩窺捫。
不然已飄泊,兩分不相存。
禹力所不除,天意固可論。
余欲沉九淵,下視萬古根。
畏強激常情,中立愛此墩。
詩成欲誰和,感慨心徒煩。
詩意解析:
《金山》這首詩詞描述了長江的壯麗景色和它對土地的影響。詩中通過描述長江的流動,表達了大自然的力量和不可阻擋的勢頭。長江從天而降,似乎意欲將大地分割開來。西邊的山脈躲避不及,東邊的山脈則成為長江的門戶。無論是堅固的木石還是沉重的土沙,都無法阻擋長江的奔流。長江東西兩岸隨波逐流,地勢已經無法保持完整和穩定。主人公雖然居住在中流,但卻無法阻止長江的狂瀾,仿佛孤立在波濤洶涌的萬里之中。大地依賴著長江的滋養,但也因此感到不安和煩擾。如果沒有長江的滋潤,大地將漂泊不定,分裂成無法共存的兩部分。詩中提到了大禹治水的力量無法消除長江的沖擊,這暗示了長江的力量超乎人力的范疇,是天意所決定的。最后,主人公表達了自己愿意沉入九淵,俯視萬古根基的愿望,表明他敬畏強大的力量,但又熱愛中立的立場。
賞析:
《金山》通過描繪長江的壯麗景色和其對大地的影響,表達了人類對于自然力量的敬畏與無力感。詩中的長江象征著自然界無窮的力量和變化,而主人公則代表了人類的微弱和無力。長江的流動和沖擊使大地變得不穩定和分裂,這在詩中體現了人類面對自然的渺小和無法左右的境地。然而,詩人并沒有表現出對自然力量的抗拒,相反,他敬畏和愛慕這種力量,表達了一種中立的立場。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人類處境的思考,給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共鳴。
“詩成欲誰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shān
金山
cháng jiāng cóng tiān lái, yì yù yǐ dì fēn.
長江從天來,意欲以地分。
xī shān bì zhī táo, dōng shān kāi wèi mén.
西山避之逃,東山開為門。
mù shí suǒ bù hàn, tǔ shā gù suí bēn.
木石所不捍,土沙固隨奔。
dōng xī liǎng suí hǎi, shì yǐ wú wán kūn.
東西兩隨海,勢已無完坤。
rú hé zhōng liú jū, dú è wàn lǐ hún.
如何中流居,獨遏萬里渾。
kūn wéi lài xì dé, dì líng fán kuī mén.
坤維賴系得,地靈煩窺捫。
bù rán yǐ piāo bó, liǎng fēn bù xiāng cún.
不然已飄泊,兩分不相存。
yǔ lì suǒ bù chú, tiān yì gù kě lùn.
禹力所不除,天意固可論。
yú yù chén jiǔ yuān, xià shì wàn gǔ gēn.
余欲沉九淵,下視萬古根。
wèi qiáng jī cháng qíng, zhōng lì ài cǐ dūn.
畏強激常情,中立愛此墩。
shī chéng yù shuí hé, gǎn kǎi xīn tú fán.
詩成欲誰和,感慨心徒煩。
“詩成欲誰和”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仄韻) 去聲二十一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