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遣須看佛舉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理遣須看佛舉拳”全詩
賦就柳州聊解祟,詩成彭澤要歸田。
身謀共悔蛇安居,理遣須看佛舉拳。
懷祖定知當晚合,次君未可怨稀遷。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謹次十七叔去鄭詩韻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詠》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謹次十七叔去鄭詩韻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詠》是宋代陳與義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蚍蜉堪笑亦堪憐,
撼樹無功更怫然。
賦就柳州聊解祟,
詩成彭澤要歸田。
身謀共悔蛇安居,
理遣須看佛舉拳。
懷祖定知當晚合,
次君未可怨稀遷。
中文譯文:
蚍蜉自身微小可笑,也可憐;
搖動大樹毫無成就,更感憤怒。
寫詩以解心中的煩憂,如在柳州賦詩;
完成詩作后要回到彭澤的田園生活。
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后悔,好比蛇兒安居;
明理的人應該看佛法舉起雙拳。
懷念祖先的智慧必然知道晚年的和合,
而對于您這位十七叔,不可怨恨他的遷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慨。首句以蚍蜉自喻,揭示了作者主觀上認為自己微不足道的現實狀態,同時也對自身處境感到可笑和可憐。接著,作者以搖動大樹為比喻,形容自己在事業上的不得志和努力的無果,進一步表達了對現實的憤怒和沮喪。
然而,作者并不沉溺于困境之中,而是選擇通過寫詩來解脫心中的煩憂。他將賦詩比作在柳州寫作,寓意在不如意的環境中,通過創作尋求安慰和解脫。
隨后,詩人表達了對于身謀的后悔之情。他用蛇兒安居來形容對自己過去的選擇和決策的反思,認為自己應該放眼于更高的境界,即看佛法舉起雙拳,指的是追求智慧和修行,超越現實的局限。
最后兩句表達了對祖先的敬仰和對親戚關系的思考。作者相信懷念祖先智慧的人會明白晚年的和合之道,而對于十七叔這位親戚,作者認為不能怨恨他的遷徙,暗示了對于親情和家族關系的珍視和包容。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自身現實與理想的對比、對境遇的思考和家族關系的反思,表達了詩人對于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抒發情感的力量。
“理遣須看佛舉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ǐn cì shí qī shū qù zhèng shī yùn èr zhāng yǐ jì jiā shū yī zhāng yǐ zì yǒng
謹次十七叔去鄭詩韻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詠
pí fú kān xiào yì kān lián, hàn shù wú gōng gèng fú rán.
蚍蜉堪笑亦堪憐,撼樹無功更怫然。
fù jiù liǔ zhōu liáo jiě suì, shī chéng péng zé yào guī tián.
賦就柳州聊解祟,詩成彭澤要歸田。
shēn móu gòng huǐ shé ān jū, lǐ qiǎn xū kàn fú jǔ quán.
身謀共悔蛇安居,理遣須看佛舉拳。
huái zǔ dìng zhī dàng wǎn hé, cì jūn wèi kě yuàn xī qiān.
懷祖定知當晚合,次君未可怨稀遷。
“理遣須看佛舉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