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著昏花阿堵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故著昏花阿堵中”全詩
不怪參軍談瞎馬,但妨中散送飛鴻。
著籬令惡誰能繼,損讀方奇定有功。
九惱從來是佛種,會如那律證圓通。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目疾》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目疾》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陳與義。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天公怒我眼常白,所以戴上昏花眼鏡。
不怪參軍談論瞎馬,但妨礙中散送飛鴻。
戴眼鏡讓誰能繼承我的官職,損害讀書才華的確有功。
九惱從來是佛教修行的一種,又如何能夠證悟至圓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嘲和幽默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自身目疾的感受。詩中的“天公怒我眼常白”意味著上天似乎對他的視力問題發怒,使他的眼睛常年失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戴上了昏花眼鏡,表現出一種自嘲和無奈的態度。
在第二句中,作者提到了“參軍談論瞎馬”,這是一種比喻。參軍指的是朝廷官員,而瞎馬則指代眼睛失明的人。作者暗示自己的目疾并沒有妨礙他在官場上的表現,但對他的學問和才華產生了一些影響。
接下來的幾句詩中,作者進一步表達了他對戴眼鏡的困惑和對讀書成果的擔憂。他問道,戴眼鏡的人將來如何繼承他的官職,又如何能在讀書和學問上有所建樹。這表現了作者對自身缺陷的認知和對于眼睛問題帶來的限制的擔憂。
最后兩句詩中,作者提到了“九惱”和“律證圓通”。九惱是佛教中修行者所面臨的九種困擾,作者以此來比喻自己的目疾問題。他認為,即使他面臨困擾,但他仍然可以通過修行和努力實現內心的圓融和解脫。
整首詩以幽默的口吻表達了作者對自身目疾的痛苦和對前途的擔憂,同時也展現了他對于克服困難和追求內心平靜的堅定信念。通過運用比喻和反諷,詩人將個人經歷與佛教的修行相結合,展現了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自我超越的追求。
“故著昏花阿堵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jí
目疾
tiān gōng chēn wǒ yǎn cháng bái, gù zhe hūn huā ē dǔ zhōng.
天公嗔我眼常白,故著昏花阿堵中。
bù guài cān jūn tán xiā mǎ, dàn fáng zhōng sàn sòng fēi hóng.
不怪參軍談瞎馬,但妨中散送飛鴻。
zhe lí lìng è shuí néng jì, sǔn dú fāng qí dìng yǒu gōng.
著籬令惡誰能繼,損讀方奇定有功。
jiǔ nǎo cóng lái shì fú zhǒng, huì rú nà lǜ zhèng yuán tōng.
九惱從來是佛種,會如那律證圓通。
“故著昏花阿堵中”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