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發前軍連夜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暗發前軍連夜戰”全詩
暗發前軍連夜戰,平明旌旆入襄州。
五營飛將擁霜戈,百里僵尸滿浕河。
日暮歸來看劍血,將軍卻恨殺人多。
分類:
作者簡介(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陜西)。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歷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后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游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
《收襄陽城二首》戎昱 翻譯、賞析和詩意
《收襄陽城二首》是唐代詩人戎昱創作的一首詩,描寫了收復襄陽城的戰斗場面和戰后的情景。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悲風慘慘雨修修,
峴北山低草木愁。
暗發前軍連夜戰,
平明旌旆入襄州。
五營飛將擁霜戈,
百里僵尸滿浕河。
日暮歸來看劍血,
將軍卻恨殺人多。
中文譯文:
哀傷的風吹得凄涼,寒雨不停地滋潤。
峴山北,低垂的草木充滿憂愁。
前軍在黑暗中秘密出發,整夜奮戰,
到了清晨,旌旗招展,進入襄州。
五支軍隊的將士們,手握霜寒的兵器,
百里長堤上,倒下的戰士如僵尸,尸體填滿浕河。
夕陽西下,歸來時看著劍上的血跡,
將軍卻心生悔恨,為屠戮眾生而痛苦。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收復襄陽城的戰斗場景和戰后的情景,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矛盾。詩人通過生動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了戰爭的慘烈和軍士們的犧牲,同時也表達了對殺戮和戰爭所帶來的內心痛苦的反思。
第一句“悲風慘慘雨修修”,通過形容詞的堆疊,表現出戰場上的凄涼和風雨交加的情景,為整首詩營造了沉重的氛圍。
第二句“峴北山低草木愁”,峴山是襄陽城北的山脈,詩人用“低草木愁”來賦予自然景物情感,與戰事相映成趣,表達了大地在戰爭中也仿佛感到憂愁。
第三句“暗發前軍連夜戰”,描繪了軍隊秘密夜襲的情景,通過動詞“暗發”和“連夜戰”,強調了軍士們的英勇和不畏困難的精神。
第四句“平明旌旆入襄州”,寫出了戰勝后旌旗招展的壯觀場面,同時也點明了收復襄陽城的勝利。
第五句“五營飛將擁霜戈”,通過“飛將”和“擁霜戈”描繪了將士們勇猛的戰斗姿態,以及嚴寒中的奮勇拼殺。
第六句“百里僵尸滿浕河”,以生動的視覺畫面表現了戰場的慘狀,暗示了戰斗的殘酷。
第七句“日暮歸來看劍血”,通過“日暮歸來”強調了戰士們的疲憊和歸程中的寒冷,將戰斗的創傷延伸到戰后。
最后兩句“將軍卻恨殺人多”,點明了將領對戰爭所帶來的殺戮感到內心的痛苦和懊悔,表現出對戰爭殘酷性質的深刻反思。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生動的形象描寫了戰爭的場景,表達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矛盾。通過詩人的抒發,讀者能夠感受到戰爭所帶來的痛苦和悔恨,同時也引發對和平、反戰的思考。
“暗發前軍連夜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ōu xiāng yáng chéng èr shǒu
收襄陽城二首
bēi fēng cǎn cǎn yǔ xiū xiū, xiàn běi shān dī cǎo mù chóu.
悲風慘慘雨修修,峴北山低草木愁。
àn fā qián jūn lián yè zhàn, píng míng jīng pèi rù xiāng zhōu.
暗發前軍連夜戰,平明旌旆入襄州。
wǔ yíng fēi jiàng yōng shuāng gē, bǎi lǐ jiāng shī mǎn jìn hé.
五營飛將擁霜戈,百里僵尸滿浕河。
rì mù guī lái kàn jiàn xuè, jiāng jūn què hèn shā rén duō.
日暮歸來看劍血,將軍卻恨殺人多。
“暗發前軍連夜戰”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