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飛書未解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羽飛書未解紛”全詩
天子欲開三面網,莫將弓箭射官軍。
分類:
作者簡介(竇鞏)
[唐](約公元七六二年至八二一年間在世)字友封,京兆金城人,竇庠之弟。生卒年均不詳,約自唐肅宗寶應元年至穆宗長慶元年間在世,年六十歲。狀貌魁偉。少博覽,無所不通。性宏放,好談古今。門多長者車轍。諸兄均先貴達,鞏于元和二年(公元八O七年)始舉進士。袁滋鎮滑州,辟為從事。入朝,拜侍御史,歷司勛員外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為副使,檢校秘書少監,兼御史中丞。稹移鎮武昌,鞏為副使。平居與人言,吻動而言不發,白居易等目為囁嚅翁。后終老于鄂渚。鞏所著詩,見竇氏聯珠集。
《唐州東途作》竇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唐州東途作》是唐代詩人竇鞏創作的一首詩詞。它描繪了唐朝時期綠林起義的景象,表達了人們對國家動蕩和戰亂的憂慮之情。
詩中第一句“綠林兵起結愁云”,意指綠林兵起義的軍隊像愁云般密集聚集在一起。綠林兵指的是起義軍,他們由農民組成,因為社會不公而起義。這句話使讀者感受到了起義軍壯大的氣勢,也體現了社會的動蕩和人們內心的焦慮。
第二句“白羽飛書未解紛”,描述了白色的羽毛飛舞飄動的場景。白羽飛書代表著消息傳遞,起義軍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聯絡和組織行動。詩人將這個景象與文字紛繁復雜的局面相對應,表達了戰亂中信息傳遞的困難。
第三句“天子欲開三面網”,揭示了統治者想要布置三道包圍網來鎮壓起義軍的意圖。統治者采取強力手段試圖撲滅起義軍的力量,但在下一句中詩人卻警告說“莫將弓箭射官軍”。這是一個警告,告誡統治者不要對付軍隊中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只是因為社會不公而起義。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揭示了唐朝時期社會的動蕩和人們因戰亂而帶來的不安。通過表達綠林兵起義的景象和人們的憂慮之情,詩人呼吁統治者要更加理解民眾的難處,不要用強力手段去對付普通百姓。這首詩詞充滿了對社會正義的呼喚和對和平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社會關懷。
“白羽飛書未解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áng zhōu dōng tú zuò
唐州東途作
lù lín bīng qǐ jié chóu yún, bái yǔ fēi shū wèi jiě fēn.
綠林兵起結愁云,白羽飛書未解紛。
tiān zǐ yù kāi sān miàn wǎng, mò jiāng gōng jiàn shè guān jūn.
天子欲開三面網,莫將弓箭射官軍。
“白羽飛書未解紛”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