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地不容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盡地不容足”全詩
方知九垓局。
窮天豈彌指。
盡地不容足。
分類:
作者簡介(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大言應令詩》沈約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大言應令詩》是南北朝時期沈約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隘此大泛庭,
方知九垓局。
窮天豈彌指,
盡地不容足。
詩意:
這個廣闊無邊的大泛庭,讓人才能真正領悟到宇宙的遼闊。天空的邊界何等狹窄,地面的廣袤無法容納。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大泛庭的描繪,表達了宇宙的廣袤無邊以及人類的渺小與無法窮盡的思想。詩中的"大泛庭"指的是廣闊無垠的宇宙,"九垓"則是古代對宇宙的計量單位,表示宇宙的遼闊無邊。作者通過"隘此"一詞突出了自身的有限與渺小,強調只有在這個廣袤的宇宙中,才能真正領悟到宇宙的遼闊與深邃。"窮天"表示探究天空的邊界,卻無法到達極限,"豈彌指"表達了無法窮盡的意思。"盡地不容足"則強調地面的廣袤無法容納所有的事物和思想。
整首詩詞通過對宇宙的描繪,以及對人類渺小與無法窮盡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宇宙無限廣闊的贊嘆和自身的渺小感。它呈現了一種思索宇宙與人生的哲學意味,引發讀者對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對宇宙的敬畏之情。它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揭示了人類在宇宙面前的微小與無力,同時也傳達了對宇宙壯麗與神秘之處的敬仰。
“盡地不容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 yán yīng lìng shī
大言應令詩
ài cǐ dà fàn tíng.
隘此大泛庭。
fāng zhī jiǔ gāi jú.
方知九垓局。
qióng tiān qǐ mí zhǐ.
窮天豈彌指。
jǐn dì bù róng zú.
盡地不容足。
“盡地不容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