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相過卻少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今日相過卻少年”全詩
比來已向人間老,今日相過卻少年。
分類:
作者簡介(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過珥瀆單老(一作宅)》戴叔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珥瀆單老(一作宅)》是唐代詩人戴叔倫所作的一首詩。該詩以簡潔的語言描述了時間不息流轉、人事易逝的主題。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毫末成圍海變田,
單家依舊住溪邊。
比來已向人間老,
今日相過卻少年。
詩意:
這首詩通過描繪一幅靜謐的自然景觀,暗示了人事易逝、光陰荏苒的主題。詩人以微小之物的變化來表達時間的流轉和事物的不斷變遷。無論是細小的毫末,還是廣袤的大海,都經歷了變化,而人們的生活卻依然保持不變。然而,無論時間如何流逝,單家依舊居住在河邊的房子里,仿佛與時間無關。但仔細觀察,詩人意識到自己已經老去了,盡管現在與他人相遇,仍然感覺自己還年輕。
賞析:
這首詩以簡練而細膩的語言,隱喻描繪了時間的流轉和人事的變遷。通過描述微小的毫末(毛細長形狀的沙土)成為起伏波濤的大海,以及家園周圍的田地變化,詩人表達了時間不息流轉、事物不斷變遷的主題。河邊的房子代表著一個固定的居所,來來往往的人們雖然改變了,但這個居所卻依然固守原地。然而,詩人卻意識到自己已經老去,與人相遇時,感覺自己還年輕,暗示了時間的無情過去,對自己所剩時間的擔憂。這首詩通過微妙的比喻,表達了時間的無情和人事的易逝,以及人們在時間面前的無力和矛盾。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喚起了人們對于光陰易逝的思考,引發了對生命意義的思索。
“今日相過卻少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ěr dú dān lǎo yī zuò zhái
過珥瀆單老(一作宅)
háo mò chéng wéi hǎi biàn tián, dān jiā yī jiù zhù xī biān.
毫末成圍海變田,單家依舊住溪邊。
bǐ lái yǐ xiàng rén jiān lǎo, jīn rì xiāng guò què shào nián.
比來已向人間老,今日相過卻少年。
“今日相過卻少年”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