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聲更緩何妨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曼聲更緩何妨緩”全詩
曼聲更緩何妨緩,莫似東風火急歸。
分類: 陌上花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陌上花八首》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陌上花八首》
朝代:宋代
作者:晁補之
娘子歌傳樂府悲,
當年陌上看芳菲。
曼聲更緩何妨緩,
莫似東風火急歸。
中文譯文:
娘子唱著悲傷的樂府之歌,
當年在陌上欣賞芬芳的景象。
悠揚的歌聲更加緩慢,又有何妨呢?
畢竟不如東風急促地回歸。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晁補之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詩人以娘子唱悲傷的樂府之歌開篇,表達了一種悲涼的情緒。娘子的歌聲伴隨著樂府的曼妙旋律,喚起了詩人對過去陌上花朝的回憶。
詩人描述了往昔在陌上欣賞芬芳景象的情景,這里的“陌上”指的是人們在道路兩旁賞花的地方。過去的美好景色和花朝的盛況使詩人感到悲傷,或許是因為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變遷。
在第三句中,詩人說歌聲更加緩慢,表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留戀,希望能夠緩緩回味。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現實生活中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思,呼吁人們能夠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間。
最后一句“莫似東風火急歸”,通過對比東風的迅猛歸來,與詩中緩慢的歌聲形成鮮明對比。這里東風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變遷,而詩人則以緩慢的歌聲來對抗時間的流逝,表達了對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歲月飛逝的無奈。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娘子唱悲傷歌曲和陌上花朝的回憶,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它喚起讀者對時光流轉和生活節奏的思考,提醒人們要珍惜當下,不被快速流逝的時光所迷失。
“曼聲更緩何妨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ò shàng huā bā shǒu
陌上花八首
niáng zǐ gē chuán yuè fǔ bēi, dāng nián mò shàng kàn fāng fēi.
娘子歌傳樂府悲,當年陌上看芳菲。
màn shēng gèng huǎn hé fáng huǎn, mò shì dōng fēng huǒ jí guī.
曼聲更緩何妨緩,莫似東風火急歸。
“曼聲更緩何妨緩”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