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捫石望荊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我來捫石望荊杞”全詩
蜂蟻無王求所止,一朝積甲齊熊耳。
兩峰相向猶眈眈,千載定林余一龕。
我來捫石望荊杞,此山閱人亦多矣。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過熊耳山》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熊耳山》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殺一不辜神所恫,
呂母何預于樊崇。
蜂蟻無王求所止,
一朝積甲齊熊耳。
兩峰相向猶眈眈,
千載定林余一龕。
我來捫石望荊杞,
此山閱人亦多矣。
詩意:
這首詩詞以熊耳山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山岳的贊美和思考。詩中融入了對人性和宇宙萬物的思考,呈現出一種哲學意蘊。
賞析:
這首詩詞以熊耳山為題材,通過描繪山岳的景物,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景仰之情。詩中的“殺一不辜神所恫”揭示了人類虐殺無辜的行為,表達了對人性的深思和對罪惡行為的譴責。而“呂母何預于樊崇”則暗示了即使是呂母這樣的仙人,在樊崇這個世俗之地也無法預知人間的善惡。
接著,詩中描述了蜂蟻無王的景象,意味著人類社會中對權力和統治的追求,以及缺乏秩序和和諧。然而,“一朝積甲齊熊耳”表達了當人們團結一致時,可以克服困難和挑戰的力量。
詩中還描繪了兩峰對峙的景象,形容山勢險峻,峰巒相互對望,給人以威嚴和莊重之感。其中“千載定林余一龕”表達了熊耳山作為歷史悠久的名山,雖然有千百年的歷史,但仍然保留著自然原始的面貌。
最后兩句“我來捫石望荊杞,此山閱人亦多矣”表達了作者親臨熊耳山,感受到眾多前人的留痕,并在此山間領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智慧。整首詩通過描繪山岳景物,抒發了作者對人性、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展現出晁補之深邃的思想境界。
“我來捫石望荊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xióng ěr shān
過熊耳山
shā yī bù gū shén suǒ dòng, lǚ mǔ hé yù yú fán chóng.
殺一不辜神所恫,呂母何預于樊崇。
fēng yǐ wú wáng qiú suǒ zhǐ, yī zhāo jī jiǎ qí xióng ěr.
蜂蟻無王求所止,一朝積甲齊熊耳。
liǎng fēng xiāng xiàng yóu dān dān, qiān zǎi dìng lín yú yī kān.
兩峰相向猶眈眈,千載定林余一龕。
wǒ lái mén shí wàng jīng qǐ, cǐ shān yuè rén yì duō yǐ.
我來捫石望荊杞,此山閱人亦多矣。
“我來捫石望荊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