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磯名從地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與磯名從地志”全詩
世間稱謂無真實,聞說雙祠自有神。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題彭郎小姑祠》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彭郎小姑祠》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
題彭郎小姑祠
山與磯名從地志,
姑兼郎號出江民。
世間稱謂無真實,
聞說雙祠自有神。
詩詞的意境描述了彭郎小姑祠的題記。下面是對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開始是描述彭郎小姑祠的地理位置,山與磯(指山石)的名字來源于當地的地志。接著詩詞揭示了彭郎小姑祠的特殊身份,彭郎是男子的名字,小姑則是女子的稱呼,他們兼具著江民的身份,即與江流相關的人民。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世間對于人們稱呼的虛假和不真實。人們的稱呼往往只是表面的稱謂,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和真實面貌。然而,在聽聞彭郎小姑祠的時候,卻傳說這兩座祠堂中確實存在著神明。這里的雙祠指的是彭郎和小姑的祠堂,它們被認為有神靈的存在。
整首詩詞通過對彭郎小姑祠的描寫,傳達了人們對于稱謂和名義的虛假與無真實性的思考。與此同時,詩詞也展現了人們對于神靈和信仰的追求和崇拜。通過這種對比,晁補之在詩中折射出人們內心對于真實和超越物質世界的渴望,以及對于信仰和神奇力量的向往。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彭郎小姑祠的神秘與信仰,同時反思了人們外在形式與內在本質之間的差異,以及對于超越現實的追求和仰慕之情。
“山與磯名從地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péng láng xiǎo gū cí
題彭郎小姑祠
shān yǔ jī míng cóng dì zhì, gū jiān láng hào chū jiāng mín.
山與磯名從地志,姑兼郎號出江民。
shì jiān chēng wèi wú zhēn shí, wén shuō shuāng cí zì yǒu shén.
世間稱謂無真實,聞說雙祠自有神。
“山與磯名從地志”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