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歸聯侍從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發歸聯侍從榮”全詩
禽魚不與鈞天觀,想見群龍舞洞庭。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次韻兩蘇公講筵唱和四首》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次韻兩蘇公講筵唱和四首》。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白發歸聯侍從榮,
白發年邁,歸隱山林,侍奉著名望和榮譽。
未應江海嘆飄零。
然而他并沒有回應江海間流浪的感嘆。
禽魚不與鈞天觀,
禽魚的景象無法與鈞天相比,
想見群龍舞洞庭。
他希望能夠親眼見到洞庭湖上群龍翻騰的壯觀景象。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晁補之在聽到兩位蘇公講筵(宴席)時唱和的作品。詩人以自己年邁而寧靜的生活為背景,表達了對榮耀和名望的淡然態度。他不再嘆息江海間的浮世滄桑,而是希望能夠親眼見到洞庭湖上群龍翻騰的壯麗景象。這里的“禽魚”指的是普通的禽鳥和魚類,而“鈞天”則是指上古神話中的天空。通過對比禽魚和鈞天,詩人表達了他對于平凡生活和壯麗景象的獨特感悟。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現了晁補之淡泊名利、追求內心寧靜的心境。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生命的熱愛。這首詩詞以其簡練的表達、深刻的意境和內蘊豐富的情感,展現了晁補之的才華和獨特的審美觀。
“白發歸聯侍從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liǎng sū gōng jiǎng yán chàng hè sì shǒu
次韻兩蘇公講筵唱和四首
bái fà guī lián shì cóng róng, wèi yīng jiāng hǎi tàn piāo líng.
白發歸聯侍從榮,未應江海嘆飄零。
qín yú bù yǔ jūn tiān guān, xiǎng jiàn qún lóng wǔ dòng tíng.
禽魚不與鈞天觀,想見群龍舞洞庭。
“白發歸聯侍從榮”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