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陰霜後亦成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桐陰霜後亦成穿”全詩
黃花強欲招酣飲,白發偏工報老年。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韻毛君山房即事十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毛君山房即事十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禽鳥鳴叫秋天來了不再圓滿,
桐樹的陰涼,霜后也開始滲透。
黃花努力地想吸引人們暢飲,
白發偏偏強調了年紀的老邁。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秋天的景象和人們的生活狀態。禽鳥的鳴叫預示著秋天的到來,但它們的歌聲似乎不再像過去那樣動聽,圓滿的意象也逐漸消散。桐樹的陰涼雖然在霜后依然存在,但也開始透露著涼意。黃花雖然努力地吸引人們來歡聚暢飲,但年紀漸長的白發卻無情地提醒了人們時光的流轉和老去的不可逆。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象,展示了蘇轍對時光流轉和生命老去的思考。禽鳥的鳴叫和桐樹的陰涼暗示了季節的變遷和自然界的變化,同時也投射了人生的無常和歲月的流轉。黃花雖然努力地吸引人們歡聚暢飲,但白發的出現卻在無聲地訴說著時光的痕跡。詩中的禽鳥、桐樹、黃花和白發,都成為了對時光流轉和生命老去的象征,呈現了歲月無情和人生無常的主題。
蘇轍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生現象,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年齡增長的思考。這首詩詞引起人們對生命短暫和時光流轉的思考,讓人感嘆人生的無常和歲月的不可逆轉。同時,也提醒人們珍惜當下,珍愛美好的時光。
“桐陰霜後亦成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máo jūn shān fáng jí shì shí shǒu
次韻毛君山房即事十首
qín lòng qiū lái bù fù yuán, tóng yīn shuāng hòu yì chéng chuān.
禽哢秋來不復圓,桐陰霜後亦成穿。
huáng huā qiáng yù zhāo hān yǐn, bái fà piān gōng bào lǎo nián.
黃花強欲招酣飲,白發偏工報老年。
“桐陰霜後亦成穿”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