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知我祖無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道人知我祖無心”全詩
稍喜荒畦添野薺,坐看新竹補疏林。
簾中飛絮縈殘夢,窗外啼鶯伴獨吟。
欲聽楞嚴終懶出,道人知我祖無心。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春深三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春深三首》是蘇轍的一首詩詞,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春深三首
郊原紅綠變青陰,
閉戶不知春已深。
稍喜荒畦添野薺,
坐看新竹補疏林。
簾中飛絮縈殘夢,
窗外啼鶯伴獨吟。
欲聽楞嚴終懶出,
道人知我祖無心。
中文譯文:
郊原的紅綠變成了濃密的青草,
閉著門戶不知道春天已經深了。
稍感喜悅,荒畦上長滿了野薺,
坐著看新長出的竹子填補著稀疏的林木。
簾子里飛舞的絮毛纏繞著我殘存的夢,
窗外啼鳥陪伴著我獨自吟詠。
雖然想去聽那楞嚴經的誦讀,但總是懶得出門,
修道的人知道我家庭里沒有心思。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春天景色為主線,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現了春天的變化和作者的心境。首句描述了郊外的草地由紅綠色漸漸變成了濃密的青草,暗示著春天的深入。然而,作者關起門來,對外界的春天毫無察覺,反映了他內心的深沉和沉思。
第二句表達了作者在農田里發現一些野生的薺菜,給他帶來了一絲喜悅。同時,他坐下來觀察新長出的竹子,填補著原本稀疏的林木,這種細膩的觀察和關注也暗示了作者對生活的細致感知和對自然的熱愛。
接下來的兩句描寫了作者在家中,簾子里飛舞的絮毛縈繞在他的殘存的夢境中,窗外的啼鳥陪伴著他獨自吟詠。這種孤寂和思索的心境在詩中得到了表達。
最后兩句表明了作者想去聽誦讀楞嚴經,但出于懶散和無心的原因,一直沒有行動。修道的人了解作者的家世背景,知道他家族并沒有修行的心思。
整首詩詞通過對春天景色的描繪,折射出作者內心的思考和情感。作者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和感悟,以及對內心的反思,讓詩詞充滿了細膩和深度。同時,通過對家庭背景的揭示,詩中透露出一種對禪宗修行的思考和對世俗生活的厭倦。整體上,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在春天中的孤獨思索和對生活的思考。
“道人知我祖無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n shēn sān shǒu
春深三首
jiāo yuán hóng lǜ biàn qīng yīn, bì hù bù zhī chūn yǐ shēn.
郊原紅綠變青陰,閉戶不知春已深。
shāo xǐ huāng qí tiān yě jì, zuò kàn xīn zhú bǔ shū lín.
稍喜荒畦添野薺,坐看新竹補疏林。
lián zhōng fēi xù yíng cán mèng, chuāng wài tí yīng bàn dú yín.
簾中飛絮縈殘夢,窗外啼鶯伴獨吟。
yù tīng lèng yán zhōng lǎn chū, dào rén zhī wǒ zǔ wú xīn.
欲聽楞嚴終懶出,道人知我祖無心。
“道人知我祖無心”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