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婦隔江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思婦隔江南”全詩
行人已天北,思婦隔江南。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中秋夜八絕》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秋夜八絕》是蘇轍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猿狖號枯木,
魚龍泣夜潭。
行人已天北,
思婦隔江南。
中文譯文:
猿狖哭泣著干枯的樹木,
魚和龍兒在夜潭中哭泣。
行人已經到達北方的天空,
思念的婦人卻隔著江水在江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中秋夜的凄涼和思鄉之情。蘇轍通過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對比,表達了分離和思念的痛苦。
首先,詩中的猿狖號枯木,魚龍泣夜潭,通過動物的形象來傳達凄涼和悲傷的氛圍。猿狖是猴子和狒狒的合稱,它們哭泣著干枯的樹木,象征著荒涼和無望。而魚和龍兒在夜潭中哭泣,更加強調了悲傷的氛圍。
其次,詩中的行人已天北,思婦隔江南,通過描述行人和思念的婦人的位置,表達了分離和思念之情。行人已經到達遙遠的北方,離開了家鄉,而思念的婦人卻被江水分隔在江南,兩者相隔甚遠,無法相見,增加了思鄉的痛苦和無奈。
整首詩以極簡的文字,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和離別的痛苦。它展現了中秋夜的凄涼和孤寂感,同時也傳達了人們對家鄉的深情厚意。
“思婦隔江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qiū yè bā jué
中秋夜八絕
yuán yòu hào kū mù, yú lóng qì yè tán.
猿狖號枯木,魚龍泣夜潭。
xíng rén yǐ tiān běi, sī fù gé jiāng nán.
行人已天北,思婦隔江南。
“思婦隔江南”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三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