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謾許百年知到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謾許百年知到否”全詩
天地不仁誰念爾,身心無著偶能安。
詩書久為消磨日,毛褐還須準擬寒。
謾許百年知到否,相從一日且盤桓。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立秋後》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立秋后》是一首宋代蘇轍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立秋后,
After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伏中苦熱焦皮骨。
The scorching heat of midsummer has left us parched and exhausted.
秋后清風渥肺肝。
But after autumn arrives, the cool breeze invigorates our lungs and liver.
天地不仁誰念爾,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re indifferent, who cares about you?
身心無著偶能安。
When one's body and mind are free from attachments, one can find peace.
詩書久為消磨日,
Days consumed by poetry and books,
毛褐還須準擬寒。
Wearing coarse clothes, one must prepare for the coming cold.
謾許百年知到否,
Can one really guarantee knowledge for a hundred years?
相從一日且盤桓。
For now, let us take each day as it comes.
這首詩詞通過描述立秋后的景象,表達了蘇轍對自然界的冷漠以及人們在面對無常和變遷時應如何安然自處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夏季的炎熱,人們在高溫中飽受煎熬,但秋天的清風給予了他們一種舒爽和滋潤。這里用天地不仁來形容自然界的冷漠,提醒人們要學會適應和接受變化。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人們在面對無常時,應該放下身心的執著和負擔,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安寧。這里的"無著"指的是佛教中追求無欲無求的境界,意味著超越物質欲望和情感糾葛。
后兩句詩描述了詩書學習的消耗和時間的流逝。毛褐指的是粗糙的衣物,暗示了艱苦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的辛勞。"準擬寒"則提醒人們要有所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寒冷季節。這里的意思是,雖然學習很辛苦,但我們仍然需要努力準備自己面對未來的挑戰。
最后兩句表達了人生的無常和短暫,無法預知未來的知識是否能夠延續百年。因此,我們應該珍惜當下,不要過于追求未來的成就和知識,而是踏踏實實地過好每一天。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傳達了人們在面對自然和人生變遷時的一種豁達和淡泊心態,強調了人們應該以平常心對待世事,踏實生活的重要性。
“謾許百年知到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ì qiū hòu
立秋後
fú zhōng kǔ rè jiāo pí gǔ, qiū hòu qīng fēng wò fèi gān.
伏中苦熱焦皮骨,秋後清風渥肺肝。
tiān dì bù rén shuí niàn ěr, shēn xīn wú zhe ǒu néng ān.
天地不仁誰念爾,身心無著偶能安。
shī shū jiǔ wèi xiāo mó rì, máo hè hái xū zhǔn nǐ hán.
詩書久為消磨日,毛褐還須準擬寒。
mán xǔ bǎi nián zhī dào fǒu, xiāng cóng yī rì qiě pán huán.
謾許百年知到否,相從一日且盤桓。
“謾許百年知到否”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