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轉今猶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九轉今猶在”全詩
節見南遷後,神凝未瞑前。
臨民舊有法,訓子適成篇。
九轉今猶在,參同豈妄傳。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唐修撰義問挽詞二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唐修撰義問挽詞二首》是蘇轍所作的一首詩詞。蘇轍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他在這首詩詞中表達了對家族教育傳統的贊揚和對傳承家風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家風臺柏老,遺直故依然。
節見南遷后,神凝未瞑前。
臨民舊有法,訓子適成篇。
九轉今猶在,參同豈妄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家風為主題,表達了蘇轍對家族傳統的敬仰和繼承的決心。首句“家風臺柏老,遺直故依然”,描述了家族的風范和堅定不移的傳承。家族就像一棵古老的柏樹,代代相傳,永不衰老。第二句“節見南遷后,神凝未瞑前”暗示了蘇轍自己的經歷。他在南方遷居后,仍然保持著家族的優良傳統,并且心神不散,未曾放松。
下半首詩詞著重描述了家族的家訓和對后代的教育。第三句“臨民舊有法,訓子適成篇”表明蘇轍繼承了家族的傳統家法,并將其教導給子孫后代。他將家訓寫成文章,以期子孫能夠學習和遵守。最后兩句“九轉今猶在,參同豈妄傳”強調了傳承的重要性。家族的家風已經通過九代的傳承得以延續,而蘇轍希望后人也能夠參與其中,將這份家風傳承下去,不容置疑。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對家族傳統和家風的珍視和贊美,展現了蘇轍對家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它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對家族傳統的重視和對子孫教育的思考。這首詩詞鼓勵人們傳承家族的優良傳統,注重家風的培養和傳承,體現了儒家文化中家族觀念的價值和重要性。
“九轉今猶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áng xiū zhuàn yì wèn wǎn cí èr shǒu
唐修撰義問挽詞二首
jiā fēng tái bǎi lǎo, yí zhí gù yī rán.
家風臺柏老,遺直故依然。
jié jiàn nán qiān hòu, shén níng wèi míng qián.
節見南遷後,神凝未瞑前。
lín mín jiù yǒu fǎ, xùn zi shì chéng piān.
臨民舊有法,訓子適成篇。
jiǔ zhuàn jīn yóu zài, cān tóng qǐ wàng chuán.
九轉今猶在,參同豈妄傳。
“九轉今猶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