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垂云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未見垂云沜”全詩
路窮雙足熱,為我洗磐陀。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題李公麟山莊圖其十六垂云沜》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李公麟山莊圖其十六垂云沜》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未見垂云沜,其如歸興何。
路窮雙足熱,為我洗磐陀。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在李公麟山莊看到一幅名為《十六垂云沜》的山水畫時的感受。作者表示自己之前從未見過如此出眾的山水畫作,對于畫中的垂云沜景色感到非常驚嘆,仿佛自己置身其中。面對如此美景,作者不禁產生了強烈的歸鄉之情。他意識到自己的旅途已經走到了盡頭,雙足已經走得疲憊而發熱,渴望能夠回到自己的故鄉。這種渴望歸鄉的情感如同洗凈了作者內心的塵埃,使他心靈得到了凈化。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作者在李公麟山莊觀賞一幅山水畫時的心境,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和渴望。蘇轍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畫中的垂云沜景色,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于這幅畫作的震撼之情。通過這一景色的描繪,作者將自己的歸鄉之情融入其中,使詩詞充滿了濃厚的個人情感。
詩詞中的"路窮雙足熱"一句,形象地表達了作者長途跋涉的辛勞和疲憊。"為我洗磐陀"一句則表達了作者對于歸鄉的渴望,將山水畫中的清新景色與內心的凈化相聯系。整首詩詞通過對于自然景色和內心感受的交織描繪,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和對故鄉的向往。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個人感受的結合,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思鄉之情。它展示了蘇轍才情橫溢的寫作風格,以及對于家鄉和自然美的熱愛。
“未見垂云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lǐ gōng lín shān zhuāng tú qí shí liù chuí yún pàn
題李公麟山莊圖其十六垂云沜
wèi jiàn chuí yún pàn, qí rú guī xìng hé.
未見垂云沜,其如歸興何。
lù qióng shuāng zú rè, wèi wǒ xǐ pán tuó.
路窮雙足熱,為我洗磐陀。
“未見垂云沜”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