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未用相敦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光陰未用相敦迫”全詩
無心豈畏三尸訴,愛日還驚一歲休。
故國二千空醉眼,新年三十恰平頭。
光陰未用相敦迫,領取衰翁兩鬢秋。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益昌除夕感懷》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益昌除夕感懷》是宋代文學家蘇轍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永漏侵春已數籌,
地爐猶擁木綿裘。
無心豈畏三尸訴,
愛日還驚一歲休。
故國二千空醉眼,
新年三十恰平頭。
光陰未用相敦迫,
領取衰翁兩鬢秋。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轍在益昌除夕夜的感慨與思考。詩人覺得時間流逝得很快,漏水聲已經侵蝕了春天的時間,地上的火爐依然燃燒著木柴保暖。他感嘆自己沒有心思去畏懼三尸(指諫官,古代官員死后要受三次審判),卻因為喜歡每一天而擔心歲月的流逝。他懷念故國,但二千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他虛醉的眼神,新年的除夕恰逢他發福的年紀。光陰未能用得相敦迫,他領受著衰老的痕跡,鬢發已經像秋天一樣斑白。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轍獨特的寫景手法,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短暫的思考與感慨。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描寫永漏侵春和地爐猶擁木綿裘,突出了時間的無情流逝和人們對溫暖的追求。詩人通過對自己內心的反思,表達了對歲月流逝的擔憂和對生命的珍惜。他對故國的思念和對新年的祝愿相互呼應,展現了對家國情懷和對美好未來的期許。最后兩句表達了時間未能給予他足夠的壓迫感,但他卻感受到了衰老的跡象,展示了歲月無情的力量。
蘇轍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和對內心的反思,將人生的短暫和時光的流逝表達得深刻而真切。這首詩詞在感慨時光匆匆的同時,也蘊含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它通過抒發個人的情感,觸動了讀者內心深處對生命意義和時間價值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光陰未用相敦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 chāng chú xī gǎn huái
益昌除夕感懷
yǒng lòu qīn chūn yǐ shù chóu, dì lú yóu yōng mù mián qiú.
永漏侵春已數籌,地爐猶擁木綿裘。
wú xīn qǐ wèi sān shī sù, ài rì hái jīng yī suì xiū.
無心豈畏三尸訴,愛日還驚一歲休。
gù guó èr qiān kōng zuì yǎn, xīn nián sān shí qià píng tóu.
故國二千空醉眼,新年三十恰平頭。
guāng yīn wèi yòng xiāng dūn pò, lǐng qǔ shuāi wēng liǎng bìn qiū.
光陰未用相敦迫,領取衰翁兩鬢秋。
“光陰未用相敦迫”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