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洗缽過浮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焚香洗缽過浮生”全詩
上方月曉聞僧語,下路林疏見客行。
野鶴巢邊松最老,毒龍潛處水偏清。
愿得遠公知姓字,焚香洗缽過浮生。
分類:
作者簡介(盧綸)

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后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為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夜投豐德寺謁海上人(一作李端詩)》盧綸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夜投豐德寺謁海上人(一作李端詩)》是唐代盧綸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夜晚投宿在豐德寺,遇見了一位居住在海邊的僧人,通過與他的交談和觀察山林、水泉的景象,表達了對名利浮華的超越追求和對禪宗思想的向往。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半夜中峰有磬聲,
偶逢樵者問山名。
上方月曉聞僧語,
下路林疏見客行。
野鶴巢邊松最老,
毒龍潛處水偏清。
愿得遠公知姓字,
焚香洗缽過浮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夜晚的景象,以及作者在豐德寺與一位住在海邊的僧人的交流,表達了對超脫塵世的向往和對禪宗思想的追尋。
詩的開頭,作者在半夜聽到了山中傳來的磬聲,這象征著僧人正修行于寺廟之中,表明了寧靜和超脫的氛圍。當作者遇見一位樵夫時,他向樵夫詢問山的名字,可以看出作者對山水的探索和對自然的向往。
接著,詩中描述了在山林之上,可以聞到僧人的低語聲,這表明作者靜心聆聽,希望能夠領悟到禪宗的智慧。而在山下的路上,林木稀疏,作者看到了一位行人,這象征著紛擾的塵世。
詩中提到的野鶴巢邊的松樹最為古老,毒龍潛藏的水卻異常清澈,這些景象都展示了自然界的深遠和純凈。這些對自然的描寫,與禪宗追求超脫塵世的理念相呼應。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希望得到遠離塵囂的僧人的指示,以達到心靈的凈化和超越塵世的境界。焚香洗缽是修行者的行為,意味著超脫世俗的欲望,擺脫浮躁的生活。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寫自然景色和與僧人的交流,抒發了作者對超越塵世的向往和對禪宗思想的追求。它表達了對名利浮華的超越,追求心靈凈化和超越塵世的境界。
“焚香洗缽過浮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tóu fēng dé sì yè hǎi shàng rén yī zuò lǐ duān shī
夜投豐德寺謁海上人(一作李端詩)
bàn yè zhōng fēng yǒu qìng shēng, ǒu féng qiáo zhě wèn shān míng.
半夜中峰有磬聲,偶逢樵者問山名。
shàng fāng yuè xiǎo wén sēng yǔ,
上方月曉聞僧語,
xià lù lín shū jiàn kè xíng.
下路林疏見客行。
yě hè cháo biān sōng zuì lǎo, dú lóng qián chù shuǐ piān qīng.
野鶴巢邊松最老,毒龍潛處水偏清。
yuàn dé yuǎn gōng zhī xìng zì, fén xiāng xǐ bō guò fú shēng.
愿得遠公知姓字,焚香洗缽過浮生。
“焚香洗缽過浮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