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應方知社有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雩應方知社有神”全詩
人意共懷艱食病,天公那有不仁人。
云移已分貧無福,雩應方知社有神。
田里相望無一舍,終年苦樂會須勻。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雨過》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雨過》是蘇轍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雨過
東南流注已鳴澗,
西北霏微僅斂塵。
人意共懷艱食病,
天公那有不仁人。
云移已分貧無福,
雩應方知社有神。
田里相望無一舍,
終年苦樂會須勻。
中文譯文:
雨過后,水從東南流入山澗,
西北的云霧微弱,僅能掩蓋塵土。
人們共同懷抱著艱難、食物匱乏和疾病,
而上天之神卻沒有不仁的人。
云霧已經分開,貧窮沒有福報,
只有舉行雩祭才能認識到社會中的神明。
田地里相望著沒有一座房屋,
整年的辛苦和快樂都需要平均分配。
詩意和賞析:
《雨過》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貧困和艱難的場景,展現了蘇轍對社會現實的觸動和思考。詩中的雨過意味著一次洗滌,也象征著困境之后的希望。東南流注已鳴澗,描述了雨水順流而下的景象,暗示了希望和生機。西北的云霧微弱,掩蓋不住塵土,表現了困苦和貧窮的現實。
詩中提到人們共同懷抱著艱難、食物匱乏和疾病,表達了對于社會底層人民生活困境的同情和關注。蘇轍通過描繪人們的艱辛和痛苦,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剝削的不滿,呼吁天公應該對人們更加仁慈公正。
詩的后半部分提到了云霧分開,貧窮沒有福報,需要舉行雩祭來認識社會中的神明。這表明蘇轍認為社會需要信仰和儀式來喚起人們的良知和正義感,通過集體的祭祀活動來尋求社會的改善和救濟。
最后兩句詩提到田地里相望著沒有一座房屋,強調貧困和困苦的普遍存在,同時也表達了對財富和資源分配的不公。蘇轍認為貧富應當平均分配,讓整年的辛苦和快樂得到公平對待。
總的來說,蘇轍的《雨過》通過描繪社會底層人民的困境和苦難,表達了對社會不公和剝削的不滿之情。同時,他也提出了通過信仰和儀式來喚醒人們的良知和正義感,呼吁社會對財富和資源進行公平分配的觀點。這首詩詞反映了蘇轍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思考,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雩應方知社有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guò
雨過
dōng nán liú zhù yǐ míng jiàn, xī běi fēi wēi jǐn liǎn chén.
東南流注已鳴澗,西北霏微僅斂塵。
rén yì gòng huái jiān shí bìng, tiān gōng nà yǒu bù rén rén.
人意共懷艱食病,天公那有不仁人。
yún yí yǐ fēn pín wú fú, yú yīng fāng zhī shè yǒu shén.
云移已分貧無福,雩應方知社有神。
tián lǐ xiāng wàng wú yī shè, zhōng nián kǔ lè huì xū yún.
田里相望無一舍,終年苦樂會須勻。
“雩應方知社有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