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見淩波襪起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見淩波襪起塵”全詩
神光奕奕云容薄,誰見淩波襪起塵。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戊申年七夕五絕》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戊申年七夕五絕》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楊億。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玉女壺傾笑電頻,
白榆晴影接星津。
神光奕奕云容薄,
誰見淩波襪起塵。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美麗的場景,以及其中的一些隱喻和象征意義。詩中描述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她傾斜著玉壺,笑容如電一樣頻繁。白榆樹下,晴朗的天空映照著星辰閃爍的光芒。女子容顏如云,光彩照人,顯得非常薄幸。然而,詩人問道,有誰看見了女子行走時踏起的塵土?
賞析:
這首詩詞以華麗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情境,展示了詩人楊億獨特的審美觀和意象表達能力。詩中的女子被描繪得非常美麗動人,她的笑容如電一般頻繁,可能暗示她的美貌和魅力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白榆樹下的晴朗天空和星辰的閃爍,襯托出女子的美麗更加明顯。女子的容顏如云,光彩照人,顯示出她的美麗超凡脫俗。然而,詩人通過反問的方式,暗示了女子的美麗之后可能會漸漸消散,如同云彩般薄幸。最后一句詩中的“淩波襪起塵”是一個比喻,意味著女子的行走和存在可能會被人遺忘,不引起注意。整首詩通過描繪女子的美麗和對美的消逝的思考,表達了對瞬間之美的珍惜和無常的感慨。
總之,這首《戊申年七夕五絕》描繪了一幅美麗而瞬間的畫面,通過隱喻和象征的手法,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無常的人生感慨。詩中的形象描寫華麗詩意深遠,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誰見淩波襪起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ù shēn nián qī xī wǔ jué
戊申年七夕五絕
yù nǚ hú qīng xiào diàn pín, bái yú qíng yǐng jiē xīng jīn.
玉女壺傾笑電頻,白榆晴影接星津。
shén guāng yì yì yún róng báo, shuí jiàn líng bō wà qǐ chén.
神光奕奕云容薄,誰見淩波襪起塵。
“誰見淩波襪起塵”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