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代山中墮月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聊代山中墮月毫”全詩
輒將北苑先春茗,聊代山中墮月毫。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又以建茶代宣筆別書一絕》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又以建茶代宣筆別書一絕》是宋代詩人楊億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青管演綸都已竭,
文揪爭道恨非高。
輒將北苑先春茗,
聊代山中墮月毫。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楊億用建茶代替宣紙,以茶代筆寫下的離別書信。詩人表達了對傳統文人雅道的擔憂和對現實境遇的無奈之情。他表示文人已經無法繼續以文學藝術作為表達方式,因為紙張和筆墨資源已經枯竭,而且在當時,文化地位的爭奪和攀比已經超過了追求真正高尚的文化藝術。詩人把北苑的早春茗茶作為替代品,用茶代替墨,表達了他對現實的妥協,并試圖用茶的香氣和滋味來替代山中月夜下書寫的詩文的情趣。
賞析:
該詩以對比的手法,將傳統文人雅道與現實境遇進行對照。詩中的青管演綸(指書寫用的紙和筆)已經枯竭,表明文人無法再以傳統的方式表達自己。文揪爭道恨非高,指出當時文化界的競爭已經變得功利和浮華,遠離了文學藝術的真正追求。詩人選擇用茶代替墨,將北苑的春茗作為代替,表達了他對現實的妥協。茶的香氣和滋味成為他的新的表達方式,盡管不能與山中書寫的詩文相提并論,但仍然能夠給人帶來一些情趣和滿足。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時代變遷和文化價值觀的反思。通過茶與書寫的對比,體現了詩人對傳統文化與現實境遇之間矛盾沖突的思考。同時,詩人以茶代墨,展示了文人在逆境中的創造力和生存智慧,表達了一種對現實的抱怨和無奈,但又不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整首詩雖然簡短,但字字珠璣,意境深遠,使人不禁對當時文人境遇產生思考和共鳴。
“聊代山中墮月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òu yǐ jiàn chá dài xuān bǐ bié shū yī jué
又以建茶代宣筆別書一絕
qīng guǎn yǎn lún dōu yǐ jié, wén jiū zhēng dào hèn fēi gāo.
青管演綸都已竭,文揪爭道恨非高。
zhé jiāng běi yuàn xiān chūn míng, liáo dài shān zhōng duò yuè háo.
輒將北苑先春茗,聊代山中墮月毫。
“聊代山中墮月毫”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