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浮一葉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還浮一葉舟”全詩
無眠長達曙,卻立動經秋。
秘決神仙授,靈苗洞壑求。
誅芭探虎穴,投仗涸龍湫。
丹熟爐應冷,禪馀室更幽。
登山不累息,入夏亦重裘。
名已標真籍,身猶隱沃洲。
逍遙訪巖穴,迢遞別林丘。
徧覽縉云境,還浮一葉舟。
三千功欲滿,鶴馭恐難留。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送觀道人歸故》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觀道人歸故》是宋代詩人楊億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送觀道人歸故
跡寄浮屠教,心將汗漫游。
無眠長達曙,卻立動經秋。
秘決神仙授,靈苗洞壑求。
誅芭探虎穴,投仗涸龍湫。
丹熟爐應冷,禪馀室更幽。
登山不累息,入夏亦重裘。
名已標真籍,身猶隱沃洲。
逍遙訪巖穴,迢遞別林丘。
徧覽縉云境,還浮一葉舟。
三千功欲滿,鶴馭恐難留。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送別觀道人歸故的情景,并表達了詩人對觀道人修道的敬佩和祝愿。觀道人追隨佛教,心靈自由地漫游于世間。他不眠不休,長時間堅持修行直至天亮,經歷了一個個秋天的變遷。觀道人研究神仙的秘訣,探尋靈苗的所在,尋求洞壑中的奧秘。他勇敢地去剿滅邪惡,探索險惡的虎穴,挑戰干涸的龍湫。即使在丹爐已經冷卻、禪室更加幽靜的時候,觀道人仍然不停歇地登山,即使夏天也要穿上重重的裘衣。他的名聲已經載入真正修道者的冊籍,但他的身影仍然隱藏在廣闊的沃洲之中。他追尋逍遙自在,去探訪巖穴,漫游于廣袤的林丘之間。他遍覽縉云之境,卻仍然乘著一葉小舟回歸。他的功德已經積累到了三千,但他擔心鶴馭之能恐怕難以停留。
賞析:
這首詩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觀道人的修行生涯和他對自由追求的執著。詩人通過對觀道人的贊美,表達了對真正修道者的崇敬和敬意。觀道人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內心的自由和靈性,他不畏艱險,不眠不休,永不停息地探索和追求。詩中的景象刻畫了觀道人在修行路上的堅韌和勇敢,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追求的向往。
詩詞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隱喻,如浮屠教、神仙授、靈苗洞壑等,使整首詩詞充滿了神秘而奇妙的氛圍。通過描繪觀道人的種種經歷和追求,詩人抒發了對自由境界的向往和對真正修行者的贊美。整首詩詞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繪,又有修行者的內心世界的描述,展現了詩人對內心自由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向往。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華麗的辭藻和細膩的描寫,表達了對修行者的敬佩和對自由追求的向往。它通過描述觀道人的修行歷程和追求,傳達了對自由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的主題,同時也展示了詩人對真正修行者的敬重和敬意。這首詩詞既有浪漫的意象描繪,又有內心世界的表達,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追求自由和精神升華的美感。
“還浮一葉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guān dào rén guī gù
送觀道人歸故
jī jì fú tú jiào, xīn jiāng hàn màn yóu.
跡寄浮屠教,心將汗漫游。
wú mián cháng dá shǔ, què lì dòng jīng qiū.
無眠長達曙,卻立動經秋。
mì jué shén xiān shòu, líng miáo dòng hè qiú.
秘決神仙授,靈苗洞壑求。
zhū bā tàn hǔ xué, tóu zhàng hé lóng qiū.
誅芭探虎穴,投仗涸龍湫。
dān shú lú yīng lěng, chán yú shì gèng yōu.
丹熟爐應冷,禪馀室更幽。
dēng shān bù lèi xī, rù xià yì zhòng qiú.
登山不累息,入夏亦重裘。
míng yǐ biāo zhēn jí, shēn yóu yǐn wò zhōu.
名已標真籍,身猶隱沃洲。
xiāo yáo fǎng yán xué, tiáo dì bié lín qiū.
逍遙訪巖穴,迢遞別林丘。
biàn lǎn jìn yún jìng, hái fú yī yè zhōu.
徧覽縉云境,還浮一葉舟。
sān qiān gōng yù mǎn, hè yù kǒng nán liú.
三千功欲滿,鶴馭恐難留。
“還浮一葉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