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恐蟄死和與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常恐蟄死和與義”全詩
今年寒氣爭春來,雪大如掌隨驚雷。
臨川城中三月雨,城東大丘汩為渚。
天地慘慘無開時,常恐蟄死和與義。
此時謂月水中沒,溺入蛙腸那復出。
豈知今夜月光圓,照徹萬物無遺偏。
人間有人司重輕,安得知汝有時明。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丁亥三月十五日》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丁亥三月十五日》
朝代:宋代
作者:曾鞏
茫茫月色如溪沙,
萬里不有纖云遮。
今年寒氣爭春來,
雪大如掌隨驚雷。
臨川城中三月雨,
城東大丘汩為渚。
天地慘慘無開時,
常恐蟄死和與義。
此時謂月水中沒,
溺入蛙腸那復出。
豈知今夜月光圓,
照徹萬物無遺偏。
人間有人司重輕,
安得知汝有時明。
中文譯文:
茫茫月色像河沙一樣遼闊,
萬里無一絲云彩遮擋。
今年春天寒氣競相搶奪,
雪花大如手掌,伴隨雷聲驚醒。
臨川城內下起三月的雨,
城東的大丘變成水渚。
天地顯得凄涼無望,
常常擔憂冬眠的動物與義無返。
這時候可以說月亮陷入水中消失,
沉入蛙的肚腸而無法再現。
豈料今夜月光圓滿,
照射穿透萬物,無一遺漏。
人間有人執掌重要與輕微,
怎能知道你擁有時光的明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宋代詩人曾鞏在丁亥年三月十五日的夜晚所感受到的景象和思考。詩人以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抒發自己對于時光流轉和人生的思索。
詩的開頭以茫茫月色和無云的夜空作為背景,形容月色遼闊無邊,沒有一絲云彩遮擋。接著,詩人描述今年春天寒氣與溫暖爭奪的情景,用大如手掌的雪花伴隨雷聲的描述,表現了春寒料峭的氣候和不穩定的天氣。
接下來,詩人切入臨川城的描繪,用城東的大丘變成水渚的景象,表現了春雨的瀑布般傾瀉,城市變得濕潤而沉悶。天地間的景象顯得凄涼無望,詩人經常擔憂冬眠的動物是否能夠蘇醒,寄托了對生命力的關切和擔憂。
接著,詩人用隱喻的手法,將月亮比喻為沉入水中的景象,暗示著月光的消失和不可見。蛙腸則象征著深邃的水中,這種景象令詩人感到痛苦和無法理解。然而,詩人卻在這個時刻得知今夜月光圓滿,照耀著萬物,沒有任何遺漏。這一轉折意味著希望和光明,也表達了對于生命力和希望的堅信。
最后兩句詩則表達了對于人生和時間的思考。人們在世間執掌著重要和輕微的事物,卻很難了解時光的明晰和真相。這種對于人生和時間的思考,呈現出對于命運和人生意義的思索。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的描繪為背景,通過對于季節變遷、自然現象和人生命運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于生命的感悟和對于人生意義的思考。詩詞通過景物的描繪,以及對時間流逝和生命力的思考,展現了曾鞏深邃的哲理思維和對于人生的思索。
“常恐蟄死和與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īng hài sān yuè shí wǔ rì
丁亥三月十五日
máng máng yuè sè rú xī shā, wàn lǐ bù yǒu xiān yún zhē.
茫茫月色如溪沙,萬里不有纖云遮。
jīn nián hán qì zhēng chūn lái, xuě dà rú zhǎng suí jīng léi.
今年寒氣爭春來,雪大如掌隨驚雷。
lín chuān chéng zhōng sān yuè yǔ, chéng dōng dà qiū gǔ wèi zhǔ.
臨川城中三月雨,城東大丘汩為渚。
tiān dì cǎn cǎn wú kāi shí, cháng kǒng zhé sǐ hé yǔ yì.
天地慘慘無開時,常恐蟄死和與義。
cǐ shí wèi yuè shuǐ zhōng méi, nì rù wā cháng nà fù chū.
此時謂月水中沒,溺入蛙腸那復出。
qǐ zhī jīn yè yuè guāng yuán, zhào chè wàn wù wú yí piān.
豈知今夜月光圓,照徹萬物無遺偏。
rén jiān yǒu rén sī zhòng qīng, ān dé zhī rǔ yǒu shí míng.
人間有人司重輕,安得知汝有時明。
“常恐蟄死和與義”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