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僧勤動水邊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野僧勤動水邊迎”全詩
蒼松翠竹東南道,亂石峰前踏月行。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疏山》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疏山》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一見云山病眼清,
野僧勤動水邊迎。
蒼松翠竹東南道,
亂石峰前踏月行。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疏山之地的景象和感受。作者眼睛不好,但他第一次見到這些云山時,感覺眼睛非常清晰。野僧(指隱士或僧人)在水邊迎接他,顯示出這里是僧人靜修的地方。東南道路上有許多蒼松和翠竹,而在峰前的亂石之間,作者在月光下徜徉。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疏山之地的感受。首句“一見云山病眼清”中的“病眼清”揭示了作者在這片山水之間的感覺非常獨特。通過使用“一見”,作者強調了他第一次見到這些云山時的震撼和美麗。第二句“野僧勤動水邊迎”展示了這里是僧人修行的地方,他們勤奮地在水邊迎接著作者的到來,顯示出這里的寧靜和與世隔絕的氛圍。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道路兩旁的蒼松翠竹和峰前的亂石,給人一種山野的自然景象。最后一句“亂石峰前踏月行”中的“亂石”和“踏月行”描繪了作者漫步在月光下的景象,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
整首詩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獨特感受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同時,詩中的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相得益彰,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在這片山水之間的寧靜和自由。這首詩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追求內心寧靜的向往,體現了宋代文人的隱逸情懷和對自然山水的贊美。
“野僧勤動水邊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shān
疏山
yī jiàn yún shān bìng yǎn qīng, yě sēng qín dòng shuǐ biān yíng.
一見云山病眼清,野僧勤動水邊迎。
cāng sōng cuì zhú dōng nán dào, luàn shí fēng qián tà yuè xíng.
蒼松翠竹東南道,亂石峰前踏月行。
“野僧勤動水邊迎”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