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間雖掩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云間雖掩映”全詩
云間雖掩映,水底已分明。
且對當年影,休吟萬古情。
喜君方向滿,照我過江城。
分類:
作者簡介(張舜民)

張舜民 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陜西彬縣)人。詩人陳師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
《八月十四日清豀堂望月》張舜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八月十四日清豀堂望月》是宋代詩人張舜民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客路三湘遠,天風八月清。
云間雖掩映,水底已分明。
且對當年影,休吟萬古情。
喜君方向滿,照我過江城。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豀堂(古代的一種建筑物,類似于亭子)中仰望八月十四日的明月時的情景。作者遠離家鄉,行走在三湘之地,此時的八月天空清澈明凈。盡管云彩間有所遮掩,但水面下的明月已經清晰可見。作者看著月亮中的倒影,不禁想起過去的事情,但他告誡自己不要陷入過去的情感中去,應該欣喜于朋友的方向已經滿是明月,照亮了他渡過江城的道路。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抒懷的方式表達了詩人思鄉之情和對友誼的珍視。通過描繪月亮的形象,詩人表達了自己在陌生的地方旅行時的孤獨感和對家鄉的思念。詩中的八月天風清涼,給人以涼爽宜人的感覺,與詩人的內心情感形成了對比。云彩掩映之間,水底的明月卻清晰可見,這種景象在意象上很有表現力,體現了詩人對友情的思念和珍視。詩人用"當年影"來指代過去的情感,表達了他對過去的回憶,但他勸告自己不要過于陶醉其中,應該欣喜于朋友所在的地方已經充滿了明月,為他提供了過江城的指引。整首詩意境優美,情感真摯,既表達了對故鄉和友情的思念,又通過月亮的形象傳遞了希望和前進的信念。
“云間雖掩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ā yuè shí sì rì qīng xī táng wàng yuè
八月十四日清豀堂望月
kè lù sān xiāng yuǎn, tiān fēng bā yuè qīng.
客路三湘遠,天風八月清。
yún jiān suī yǎn yìng, shuǐ dǐ yǐ fēn míng.
云間雖掩映,水底已分明。
qiě duì dāng nián yǐng, xiū yín wàn gǔ qíng.
且對當年影,休吟萬古情。
xǐ jūn fāng xiàng mǎn, zhào wǒ guò jiāng chéng.
喜君方向滿,照我過江城。
“云間雖掩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