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門春草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柴門春草長”全詩
兒童不識字,耕稼鄭公莊。
分類:
作者簡介(張舜民)

張舜民 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陜西彬縣)人。詩人陳師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
《過魏文貞公舊莊》張舜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魏文貞公舊莊》是張舜民創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破屋居人少,
柴門春草長。
兒童不識字,
耕稼鄭公莊。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經過魏文貞公舊莊的情景。莊園的房屋已經破舊,很少有人居住,門前的草從春天開始就一直長得很茂盛。莊園里的孩子們不識字,卻在鄭公莊里辛勤地耕作。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貧困而樸素的鄉村景象,展示了農村生活的艱辛與普通人民的勤勞。通過破舊的房屋和長滿春草的柴門,表達了莊園主人的衰落與冷落,形成了一種與時光流轉相對比的對比效果。兒童不識字的描述,也凸顯了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的匱乏。
然而,盡管環境艱苦,詩中所提到的鄭公莊的人們依然堅持辛勤耕作。這種堅持和勤勞的精神反映了農民的自強不息和對生活的執著追求。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表達了對農民生活的贊美和對艱辛生活的思考,傳遞出一種樸素而真實的情感。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簡練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農村貧困生活的一面,同時也傳達了對勤勞和堅持的贊美。它向讀者展示了鄉村的樸素美和人民的堅毅精神,引發人們對社會不公和教育問題的深思。
“柴門春草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wèi wén zhēn gōng jiù zhuāng
過魏文貞公舊莊
pò wū jū rén shǎo, zhài mén chūn cǎo zhǎng.
破屋居人少,柴門春草長。
ér tóng bù shí zì, gēng jià zhèng gōng zhuāng.
兒童不識字,耕稼鄭公莊。
“柴門春草長”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