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垣雖設不關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墻垣雖設不關門”全詩
一杯藜粥茅亭上,臥看南山飛白云。
分類:
作者簡介(張舜民)

張舜民 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陜西彬縣)人。詩人陳師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
《杜城茅齋二首》張舜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杜城茅齋二首》是宋代張舜民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多謝村人亮素貧,
墻垣雖設不關門。
一杯藜粥茅亭上,
臥看南山飛白云。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張舜民居住在茅齋里的情景和內心感受。詩人感恩村人們對他貧窮卻光明磊落的態度,詩人的茅齋雖然設有墻垣但從不關閉大門。在茅亭上,他喝著簡樸的藜粥,躺在那里觀賞南山飄揚的白云。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張舜民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首先,他表達了對村人們的感激之情。盡管他生活貧困,但村人們對他的態度卻是亮素貧,也就是看到他的真實本質,不以物質貧富為評價標準。這種亮素貧的態度使詩人倍感溫暖和安慰。
其次,詩人描述了自己茅齋的情景。盡管茅齋有墻垣,但詩人從不關閉大門,暗示他的茅齋是開放的,歡迎來訪的人。這種開放的態度顯示了詩人的豁達和胸懷,他愿意與人分享自己的生活。
最后,詩人描繪了自己在茅亭上的休憩時光。他只有一杯簡樸的藜粥,但這并不妨礙他享受自然美景。他躺在茅亭上,仰望南山飄過的白云,這種悠然自得的姿態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
整首詩以簡樸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樸素生活的贊美和對自然的熱愛,同時也體現了他的豁達心態和對人情的感激之情。這種崇尚貧富無關、追求內心寧靜的生活態度,展示了宋代士人的風范和審美理念。
“墻垣雖設不關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ù chéng máo zhāi èr shǒu
杜城茅齋二首
duō xiè cūn rén liàng sù pín, qiáng yuán suī shè bù guān mén.
多謝村人亮素貧,墻垣雖設不關門。
yī bēi lí zhōu máo tíng shàng, wò kàn nán shān fēi bái yún.
一杯藜粥茅亭上,臥看南山飛白云。
“墻垣雖設不關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